快捷搜索:  文创  青岛  建筑  /峰会/  文化产业  2023  2022  /佟涛/

甘肃天水:以丰富场景跨越“流量依赖”

  本报记者 银 燕《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26日 第 12 版)
 
  开栏的话
 
  麻辣烫、“村超”、冰雪大世界……近年来,不少城市凭借“小热点”实现“大出圈”,引来众多游客。如何将线上的声量变成线下的增量,让“泼天富贵”变成坚实发展,这些城市共同面对的课题恰恰从“出圈之后”开始。
 
  本报即日起推出“出圈之后”系列报道,记录甘肃天水、贵州榕江、黑龙江哈尔滨等地将“流量”变“留量”,寻求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一碗麻辣烫20多块钱,收礼物收了十几份!”来自陕西咸阳的游客师女士回忆起到甘肃天水游玩时,热心市民送上过纸巾、饮料等小礼物。
 
  去年,天水借一碗“热辣滚烫”迎来流量奔涌。如今,网络“流量”正在转化为深厚的文旅“留量”,为这座城市带来新气象。
 
  在街头探索城市烟火
 
  初冬,天水市青年北路仍有秋意。银杏叶如碎金般铺在地上,整条路宛如“黄金大道”,步履所到之处“沙沙”作响。11月初,一群西班牙友人来此拍照打卡。他们品尝美食,通过书法体验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路之隔的衔月阁内,“古建+实景演艺” 通过灯光与合唱表演的巧妙结合,让一座古老的转角楼变成一个时尚的艺术空间。
 
  “单一的美食体验无法长久留住游客的心。因此,我们通过文旅融合,升级青年北路的‘黄金大道’品牌,将伏羲八卦、李广故事等人文历史以展演形式呈现,游客不仅能品尝到麻辣烫和花牛苹果,还能实现‘白天看景、夜晚观演’。”天水市秦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宗严说。
 
  自“出圈”以来,天水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为游客提供免费摆渡车、免费接站等服务,同时持续优化完善道路建设,让游客能在小巷中漫步,探索城市烟火。
 
  数据显示,2024年天水市共接待游客5950万人次,旅游花费383亿元,带动文旅企业营收增长49.2%;2025年,天水接待游客数量仍在增长,仅端午假期,全市游客接待量达111.5万人次,旅游花费超6.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4%和11.59%。
 
  老景区迎来新变化
 
  提起天水,就不得不提麦积山石窟。随着天水文旅“出圈”,麦积山石窟也迎来更大客流,在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一条文旅融合之路。
 
  记者了解到,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在日常讲解中将静态文物转化为生动的故事,阐释不同朝代的雕塑风格与造像细节,帮助游客理解雕塑技法及文化内涵等。为了让游客有更加舒心的参观体验,麦积山石窟日接待量下调至8100人,栈道拥挤度降低了60%,全景区覆盖的“吐槽码”,也推动解决游客在游览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麦积山大景区,除了上山游览,游客还可以观看《麦积山·乙弗传奇》剧目演出。这部剧目将全息投影与真人演绎相交融,讲述西魏皇后乙弗氏“割发止戈”等传奇故事,不仅生动再现了石窟的悠久历史,也通过炫目的视觉艺术,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
 
  “麦积山大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达386.28万人次、综合收入超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82%和40.98%。伴随麻辣烫‘出圈’,来自长三角等远途地区的游客占比明显上升。景区通过邀请博主打卡、自建短视频矩阵等方式,进一步做好宣介。”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辉介绍,下一步计划将大景区内的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温泉等景区的180多个景点资源整合,让游客从“一日游”走向“深度游”,丰富游览体验。
 
  在伏羲庙,传统文化并非“只能看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体验的活态文化。在文创商店内,“河洛卦牌”等文创产品深受欢迎,以文物瑞兽为原型的旋转流沙冰箱贴成为“爆款”,古老文化以这样轻盈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天水市博物馆副馆长张建军介绍,近年来,国家级非遗“太昊伏羲祭典”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截至11月19日,伏羲庙今年已接待海内外游客121.35万人次。
 
  据介绍,伏羲庙提供讲解词分级定制服务,针对学者、学生、老年游客、外国游客等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多语种的讲解内容,讲解时长根据受众需要灵活调整,从40分钟到2小时不等。
 
  如今的伏羲庙,客流熙攘而有序。线上购票服务让游客15分钟内即可入园,新启用的游客中心包含母婴室、医务室、洗手间、智能寄存柜等多种设施,还推出智能导览服务,游客扫描门票二维码或使用小程序,即可获取AR实景导航、语音讲解等。
 
  小辣椒带火农文旅
 
  初冬的天水市甘谷县礼辛镇,空气清冽。“我的电话从早响到晚,好多客商直接住在天水等着购买甘谷辣椒。”丰晟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尉海龙说,“麻辣烫火了,带火了甘谷辣椒。”曾面临销售困境的甘谷辣椒,凭借“人工精选、低温研磨、香而不辣、肉质厚实”的好品质,借麻辣烫爆火的东风,销路进一步拓宽。
 
  在尉海龙的合作社里,鲜椒被制成辣椒面、辣椒段等产品,带动12个村的千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000至3000元,甘谷辣椒的种植规模扩大,年销售额从200多万元提升至600多万元。这里的“陈庄红”苹果与黑梨亦借势销往全国,多种作物合计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礼辛镇以陈庄村红色记忆馆为核心,建设涵盖红色主题广场、战斗遗址等的红色文化旅游区,积极举办文旅活动,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我们将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展示巧妙融入景点讲解中,让游客循着椒香走进车间,满载故事与特产而归。”礼辛镇镇长孙亚文介绍,礼辛镇依托“两椒两果一药一菜”特色产业,构建“红色铸魂、绿色兴产”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未来,礼辛镇将持续拓展发展路径,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有记忆、有滋味、有体验的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地。
 
  在甘谷县古坡镇古坡村,62岁的巩春林在自家的农家院里热情地招待客人,蕨菜、花椒芽等山野菜在他手里化作一道道美味。“以前光靠种地,哪想过能有这份收入。”随着镇上完善古坡草原景区建设,柏油路蜿蜒入户,巩春林将自家庭院改造成农家乐,今年“五一”开张后,仅半年纯利润就超过5万元。
 
  随着景区开发,道路硬化、厕所改造等乡村基建同步推进。巩春林计划明年继续经营农家乐,“天水现在的文旅发展有前景,经营农家乐和种地两不误,我们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去年天水“出圈”后,古坡镇借势发力,到2024年年底,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今年前十个月,古坡镇接待游客超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千万元。镇上相继完成道路硬化、生态治理等工作,打造油葵花海等打卡点,推出丛林穿越等体验项目,提升游客停留时长。
 
  “S534公路串联起14万亩的古坡草原与沿线村落,我们以生态环线、山地越野等新业态推动油葵、架豆等特色种植,通过电商拓宽农特产品销路,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特色农业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很有信心。”古坡镇党委书记王海鹏说。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南旭认为,天水文旅已跨越“流量依赖期”,进入“品牌溢价—产业联动—数字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向“十五五”,建议天水市聚焦产业链韧性建设、淡季流量激活、文化附加值提升等,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