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风景道:最美风景在路上
随着自驾游的迅猛发展,加强旅游风景道建设成为文化和旅游、交通运输部门的共识,也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交通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风景道建设,将其作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予以推进;旅游风景道建设也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呈现出全面开花、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河北承德
以高质量旅游风景道构建优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紧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构建优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022年,承德编制《承德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12个“精准”构建了“一核引领、三带牵引、八团协同、多级支撑”的产业格局。
同时,交通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承德实现国家A级旅游景区通景公路全覆盖,开通北京直达景区直通车、公交专线及京津冀首列观光旅游列车,构建跨区域交通网络;重点打造15条旅游风景道,串联重点景区;道路建设兼顾自然景观,配套观景台、驿站等,完善标识系统,形成“以路带游,以游养路”体系。
在此基础上,承德坝上“一号风景大道”已打造成为交旅融合标杆,是全国首个进行商标注册的旅游风景道,既是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生态大道,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文化大道、高标准建设的观光大道,更成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安徽
“皖美”旅游风景道:绘就全域旅游新画卷
安徽大力推进旅游风景道建设,打响“驾游安徽”品牌,使之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重要引擎。
建立标准体系,联合交通、林业等部门,发布“1+1”制度与办法,明确“看得清、进得畅、停得下、玩得好、留得住”5个核心准入条件,推动风景道规范化建设。
认定18条省级旅游风景道,构筑起横贯江淮的“十八琴弦”景观廊道,跨省联动的皖浙1号风景道串联起“三江诗画”,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省际风景道;醉美G218风景道串起黄山、西递宏村2处世界遗产,获“开进画里的公路”美誉;红绿交融的金寨中国红岭公路入选全国首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释放综合效益,深化“公路+旅游”产业融合,将优质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打造一批自驾游环线,推出“驾游安徽”“皖美好味道”等主题产品,培育沿线精品民宿、后备箱基地、特色美食村等业态。
海南
“两环”旅游风景道:交旅融合的“海南范本”
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支撑,由环岛旅游公路与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构成的“两环”旅游公路体系,串联起全岛“山海互动、蓝绿互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两环”旅游公路精准串联了海南省核心旅游资源,沿线配套建设旅游服务驿站、观景台等设施,让公路成为串联滨海风光与雨林秘境的“流动风景线”。在联动旅游资源基础上,海南省构建了“专班统筹+制度规范+规划引领”推进体系,破解建设难题,编制多项专项规划,为发展筑牢制度根基。同时,海南省着力推出特色旅游圈、市县之窗等10类路道旅游产品,从骑行服务到精品民宿,从特色餐饮到景观雕塑,全方位满足游客多元需求。如今,“两环”公路已成为海南省文旅消费新热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独库公路伊犁段:从“通行”到“旅游”
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核心段落的独库公路伊犁段,是新疆伊犁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动脉”。独库公路伊犁段的转型跨越是一场跨区域、多领域的系统集成与战略协同实践。在顶层设计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牵头编制相关规划,明确独库公路“景观廊道、文化廊道、经济廊道”三位一体的定位,并联动沿线地州(市)建立联勤联动机制,凝聚起强大合力。
与此同时,通过管理模式、服务提升、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创新。如打造“州级统筹、县级落实、管委会运营”三级架构、实现公共服务与商业赋能双向提升、构建“廊道经济”新模式等。
通过以上措施,沿线各地州(市)携手联动,交通、文旅、公安等部门共同发力,将独库公路伊犁段“一日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全域联动、全链增值”的发展优势。
四川
“蜀道通”“蜀道畅”“蜀道美”
四川省旅游风景道建设,充分展现出蜀道从“难”到“通、畅、美”的蝶变。
在总体规划上,四川构建25条旅游风景道总体格局,打造“熊猫大道”“G318/317四川段”“天府大道城市文化主题风景道”等特色线路,遵循“景即是路,路亦是景”理念,完善观景台、驿站等配套,形成“通景、链景、融景”旅游公路网。
在部门协同上,四川省出台旅游化改造奖补政策,建立省、市、县三级协调机制与省市交通文旅常态化机制,如乐山、雅安、眉山共建“三山旅游环线”;还联合编制多项标准文件,发布交旅融合示范区“1+N”LOGO体系,填补设计标准空白。
在融合发展上,四川致力于打造公路旅游新场景,以风景道带动路衍经济。通过着力做好“交旅+”文章,四川让风景道成为激活区域发展的“金丝带”。
江苏常州
“彩虹路”引领区域文旅发展新动能
常州将风景道深度融入旅游、城乡建设等规划,系统构建“连点成线、串线成面”的全域风景道体系,打造“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出行体验。同时,常州联动文旅、交通、住建等多部门,凝聚政、企、社多方合力,为风景道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常州打造系列标杆项目:“溧阳1号公路”串联山水田园、古村聚落与特色农场,成为全国知名文旅IP;“金坛茅山绿野仙踪”打造沉浸式森林步道,尽显自然野趣与人文魅力。
在融合效应释放上,常州推动“风景道+”多元融合:“+文旅”推出“风景道研学”等特色产品;“+生态”打造兼具通行与生态功能的绿色廊道;“+富民”带动沿线乡村发展农家乐等业态,“+智慧”提升服务便捷度。如今,常州风景道已成为整合资源、激活产业的“黄金纽带”,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云南西双版纳
旅游风景道串联内外、激活全域的融合实践
云南西双版纳以旅游风景道建设为核心抓手,依托“水陆空铁”立体交通优势,深耕交旅融合发展。
已建成绿美公路1729公里,打造绿美机场、铁路客运站、港口等关键节点,以国道219线为核心,串联雨林风光、普洱茶韵与民族风情,实现“一条道尽览多元景致”。秉持生态优先理念,通过野生动物通道、高空观象栈道等创新设计,实现路景融合与生态保护共生。
与此同时,西双版纳深化“交通+旅游+产业”融合。风景道更成为乡村振兴引擎,实现“茶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增收显著。
当前,西双版纳正规划97条森林步道,深化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旅游航运联动,并将持续以风景道为纽带,彰显交旅融合的边疆实践成效。
山东威海
“千里山海”旅游风景道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山东威海以“城旅共融、主客共享”理念,高标准打造“千里山海”旅游风景道,在文旅高质量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
威海将“千里山海”旅游风景道建设深度融入精致城市发展方向,创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营”模式,成功撬动城旅深度融合。
“千里山海”旅游风景道打通环海、环山路网,串联多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等优质资源,打造“没有边界的大景区”,覆盖研学、亲子、康养等全龄需求,让游客“一路风景、随处可游”。威海改造旅游集散中心,引进高品质住宿项目,实现“一部手机畅游山海”。
建立24小时涉旅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和“1+N”纠纷联调机制,首创网约短租房智能化管理模式,营造安全有序的文旅市场环境,让“近悦远来”的消费生态持续升温。(文图由各地文旅部门提供)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