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地图上“蹚”出的文化创意路(人民眼·文化创新)(4)

作者:徐锦庚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17-04-28

  把地图的文化“味道”做出来

  2011年10月,青岛勘测院搬入新大楼。一楼大厅左侧场地还空着,张晶莉和李伟打起了这块场地的主意:办个展览厅。

  时任院长郑生春舍不得:“我留着做院史展呢。下个月,咱们要承办全国测绘系统管理会议,让各地同行了解咱们院的辉煌历史。你们可以在展厅外面挂几幅图。”

  张晶莉和李伟不甘心,三番两次去磨。“要不你们先展着,如果没人看,就撤。”郑生春让了一步。

  布展期间,郑生春每天都要拐进去看两眼。这天,李伟正在布置前言板。郑生春念起前言:“现在展示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部分地图产品,大部分在国内外都是绝无仅有。希望我们的创新能为今后地图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的目标是‘做中国一流的地图产品研发基地’……”

  “咦,”他指指前言板,“‘做中国一流的地图产品研发基地’?这句话不妥,口气太大了。”

  “这有什么呀,这是我们的目标,目标当然要远大些。”李伟乐了。

  郑生春不吭声,背着手出门,过会儿又背着手进来,“这个话能不能说得谦虚点?这是全国的会,各地同行都要来看,话说大了,别人会笑话的。”

  李伟认真地说:“不用谦虚,咱们已经是全国最好的。有绝对把握。”

  郑生春还是心怀忐忑。

  没想到,会议当天,与会者一进展厅,一片惊叹,久久不肯离开。郑生春如释重负,乐得嘴角咧到了耳根。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刘玉峰讲授地图文化课程。在他印象中,国内的地图文化还停留在书本上。起初,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向他推荐青岛勘测院的地图文化产品,他不以为意,直到亲眼见证才心服口服。

  “文化创意新颖、有特色,是青岛勘测院地图文化产品的最大亮点。普通的日常物品,因融入地图元素而具有了文化品位。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在巧妙的文化切入点上融为一体,有的让人耳目一新,有的让人怦然心动。”刘玉峰说。

  以青岛勘测院的“名人故居系列折扇”为例,地图采用绘画写意风格,表现手法恰切,看上去既是地图也是山水画。无论艺术气息还是文化韵味,都恰恰吻合了折扇用于文人把玩的古意。

  在刘玉峰看来,地图文化产品古已有之,并非新生事物,“嘉庆十五年绘制的《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其24屏幅的结构式样,就是作者为该图兼具装饰功能特意设计的;再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把清代地图折扇,扇面分别为《大清一统天地全图》和《天文星象图》,可谓纯正的地图文化产品。”

  但是,要把地图的文化“味道”做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展厅刚对外开放时,门口贴着一张告示:禁止照相。这是张晶莉的“小心眼”:怕别人模仿。后来,她逐渐意识到,不能太小气,要想做大做强,参与的单位越多越好,于是撤掉告示,任由客人拍照,还制成宣传册免费赠送。

  张晶莉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很多外地同行来学习后,信心满满而归,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却都以失败告终,转而寻求与青岛勘测院合作。“设计出几款产品或许不难,但要向深层次发展却很难。”她说,“我们已经有了10余年的积累,这种积累既是对地图文化的理解认识,也是在人才、团队合作、经验、研究方向等方面的积累。”

  “不是说把地图印到某件物品上就是文化创意,而是要看二者的文化内涵是否相融。如果生拉硬扯,反而会失去美感、不伦不类。”山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汪霏霏认为,不少文化创意产品昙花一现,往往是因为过于关注形式上的模仿、改造,却忽视了文化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