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编辑部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10年,1.1亿!这座桥打通了青岛湾区大都市的“经脉”

来源:青报观象山   时间:2021-06-28
  从空中俯瞰,一桥雄峙胶州湾,如蛟龙潜海、长虹卧波。宽阔桥面上,鱼贯的车流往来穿梭,一幅城市的活力画卷铺展开来。
 
  跨胶州湾交通是青岛整体交通的关键节点之一。回望10年前,胶州湾两岸隔海相望的东西结构布局,曾让青岛发展陷入了“一城不同城”的怪圈。
 
  2011年6月30日,随着胶州湾“北桥南隧”同日通车,“青黄不接”成为历史,青岛、红岛与黄岛更为紧密地连成一体,青岛东西两岸由此消除了因胶州湾阻隔而形成的天然屏障。桥隧成为拉动大青岛融合发展的强力引擎,大青岛由割裂的“板块”优化组合成统一的“版图”,疏通了大青岛的城市动脉。
 
10年,1.1亿!这座桥打通了青岛湾区大都市的“经脉”
 
  6月26日,山东高速集团在青岛举办“跨海桥梁安全耐久性与数智化发展技术论坛暨胶州湾大桥建成通车十周年”活动。据悉,胶州湾大桥通车以来,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十年来累计安全通行车辆1.1亿辆次,沿岸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胶州湾大桥已成为支撑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撑大青岛发展格局的活力动脉。
 
  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一座桥与一座城,精彩的故事正“未完待续”。

 
10年,1.1亿!这座桥打通了青岛湾区大都市的“经脉”
 

  01
  已成为热门IP地标
 
  “山东的路、广东的桥”。在上世纪90年代,这句俗语广为人知。
 
  1993年,全省第一条、全国第四条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开启了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历程;1998年-2008年,山东高速公路里程连续十年领跑全国;2011年6月30日,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建成通车,成为当时“世界第一跨海长桥”,“山东的桥”比肩“广东的桥”,与“山东的路”交相辉映。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林强在此次活动致辞中介绍,截至2020年末,全国公路桥梁91.28万座、6628.55万米,我国桥梁总数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桥梁大国。在斜拉桥、悬索桥、拱桥、梁桥等世界各类桥梁十大排名中,中国桥梁均占据了半数以上。面对交通基础设施存量的持续增加和年限的不断增加,加快推进桥梁的智能维养工作,提高桥梁的智能维养水平,早日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的转变,是推进我国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胶州湾大桥现代化养护管理模式为我国的桥梁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山东高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勇说,十年来,大桥运营单位——山东高速青岛发展公司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建立养护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大桥健康监测系统,为大桥结构运行评估积累了第一手数据,也为桥梁长期的科学运营养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围绕以胶州湾大桥为代表的北方冰冻海域桥梁养护运营管理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创新工作,科研课题数量逐年增多,科研平台先后搭建成型,走上了“以科研促养护、以养护育科研”的良性发展之路。
 
  十年来,胶州湾大桥工程质量、安全、运营经受住了考验,彰显了中国桥梁工程建设的非凡实力。大桥荣膺山东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连续三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摘得“李春奖”“全国质量奖卓越项目奖”“中国企业新纪录”21项、国际桥梁工程领域大奖“乔治理查德森奖”,成为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影响力广泛、享誉全球的热门IP地标。

 
10年,1.1亿!这座桥打通了青岛湾区大都市的“经脉”
 

  02
  打开城市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梦想到现实,我们跨越的不只是海洋。一座桥梁,打开的是一个城市更大的发展空间。
 
  青岛是一个岛城,发展空间受南北长、东西短的天然地理格局限制,很长一段时间内,青岛的城市发展一直受困于主城四区。胶州湾两岸隔海相望的东西结构布局,让青岛发展陷入了“一城不同城”的怪圈。
 
  胶州湾大桥通车以来,“青黄不接”成为历史,青岛东西海岸消除了因胶州湾而形成的天然屏障,青岛、黄岛、红岛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岸、西岸、北岸“三城联动”,大青岛的城市动脉自此澎湃涌动,这座环湾型城市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截至目前,胶州湾大桥已累计安全通行车辆约1.1亿辆次,日均通行流量从2011年1.45万辆增长到2021年4.84万辆。大桥共计减免绿通车辆约107.09万辆,减免通行费约1.9亿元;节假日共计免费通行193天,减免小型客车通行费约3.16亿元;疫情期间减免车辆约305.57万辆,减免金额约1.11亿元。
 
  桥在延展,城在生长。回望十年路,这座大桥始终与城市发展脚步同频共振。大桥腹地成为青岛市重要的环胶州湾经济产业带,成为支撑青岛、红岛、黄岛、胶州“四城联动”大青岛城市发展格局的活力命脉。
 
  在主城区。2021年6月19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胶州湾大桥的尾工工程——李村河互通立交ABF匝道建成试通车。工程建成后实现胶州湾大桥青岛端连接线和环湾路之间互联互通,极大完善了胶州湾大桥李村河互通立交的功能,有效提升环湾路南北至崂山方向和崂山至环湾路南方向交通便利程度,对于提升区域交通便利性和路网连通性,提高了区域交通整体通行能力。
 
  在胶州。2020年3月,胶州湾大桥胶州连接线提前6个月建成通车,将上合示范区在内的胶州湾北部城区“拥入怀中”。这条总长度约5公里的连接线不仅为上合示范区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增添了新动力,也标志着环胶州湾经济带的青岛主城区、红岛、胶州、黄岛形成“四位一体”的全新发展格局,环湾交通体系实现了“闭环”,为北部城区的胶州与东部城区的主城四区之间架设了一条快捷通道,胶州与青岛主城区缩短至20多公里,15分钟车程。这一连接线还将胶东国际机场交通保障体系与青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有机融合衔接,对胶州湾北岸的交通格局、产业格局和城市格局都将带来重塑意义的改变。
 
  在西海岸新区。胶州湾大桥桥头堡国际商务区正在加速崛起,将成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配套区、服务区、保障区。

 
10年,1.1亿!这座桥打通了青岛湾区大都市的“经脉”


  03
  赋能湾区大都市,更多环湾通道“上马”
 
  胶州湾是青岛的未来。展开城市版图,胶州湾呈现于绝对的几何中心位置。可以说,有了胶州湾,才有了青岛这座城市。
 
  依海而立,因港而兴。青岛自开埠之日起就奠定了沿胶州湾由南向北带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多年来城市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这一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几经变迁,先后经历了由“两点一环”到“三岛一湾”,由“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到“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重大转变,胶州湾主城区与东部、西部、北部城区互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清晰。从城市规划的演变历程来看,青岛由中心湾区向周边湾区延伸辐射的目标越来越明确。
 
  步入“十四五”,青岛提出了“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湾区大都市”的目标。根据上周公布的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 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稿,将实施聚湾强心、轴带展开、多级协同空间发展战略,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培育一个城市主中心、三个城市副中心和四个战略节点,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型城镇空间形态,打造更具竞争力、更具发展活力、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际湾区。

 
10年,1.1亿!这座桥打通了青岛湾区大都市的“经脉”

  “站在未来看现在”。最近两年来,这座城市发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环湾通道建设提速,地铁、隧道等项目陆续开通或开建——
 
  2020年10月29日,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开工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胶州湾第二隧道,连接青岛主城区与西海岸新区,是“十四五”期间青岛市重大工程、中心城区“六横九纵”高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在世界建设史上将是海底隧道建设规模最大、海底公路隧道长度最长、隧道领域施工复杂程度最高的超级工程。该项目能有效畅通东西两岸人流物流,推动环胶州湾一体化发展,提升胶东半岛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助力青岛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0年12月24日,青岛地铁1号线北段(青岛北站—东郭庄站)、8号线北段(胶州北站—青岛北站)同时建成通车。青岛地铁线网一路向北延伸,城阳区、青岛高新区、胶州市首次纳入地铁圈,胶州湾北岸一步迈入“双地铁时代”,实现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轨道联通。1号线北段全程36分钟左右,8号线北段全程45分钟左右,北岸城区深度融入青岛“一小时生活圈”,胶州湾北岸与主城区之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环胶州湾一体化发展格局再添强劲动能。
 
  今年5月20日,地铁1号线南段轨通,轨道与已经通车的北段连通,实现全线轨通。目前,1号线南段正向着年底前空载试运行的目标全力冲刺。地铁1号线是青岛地铁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中的第一条线路,通车后将成为连接西海岸城区、东岸城区和北岸城区的南北向快速轨道交通走廊。届时,市民乘坐地铁通过胶州湾仅需6分钟,成为继胶州湾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之后,又一条连接西海岸新区和主城区的过海大通道,成为助推东西海岸同城化发展的新引擎。
 
  展望未来,在胶州湾海底穿行的地下长龙将有更多。规划中的地铁2号线已预留向西过海条件,按照规划,地铁12号线将成为连接西岸城区和北岸城区的轨道干线。线路起自西海岸新区,途经胶州、青岛高新区,终至城阳,将会同地铁1号线、8号线、规划的9号线等线路把胶州湾沿线区域真正串联起来,进一步丰富青岛环湾交通体系,为青岛环湾型城市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