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编辑部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全国学生运动会举办后对青岛教育有何影响?

来源:青岛新闻网   时间:2021-07-16

全国学生运动会举办后对青岛教育有何影响?

12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学生运动会(以下简称为全国学生运动会)在青岛开幕。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介绍,本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总计参加人数超过14000人,是规模最大和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事实上,除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之外,这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也是最后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作为全国学生体育运动最高级别的赛事,王登峰表示本次学生运动会的首要特点便是彰显体育的育人功能。

体育运动会不仅是竞技比赛,更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这场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在青开赛后,将会对青岛的体教融合之路带来哪些突破?

全国学生运动会举办后对青岛教育有何影响?

有史以来规模最大 参与人数超1.4万

自7月1日起,各参赛队伍从全国各地陆续抵青。7月3日,中学生篮球比赛打响全国学生运动会“第一枪”。本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共有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33个代表团参赛,为期18天,将持续至7月17日。

作为规模最大和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运动会设有游泳、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羽毛球、帆船、沙滩排球、跳绳等10个大项、2个小项,分大学甲组、大学乙组、中学组3个组别。大会还举办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的大中学组和田径、游泳的大学乙组等8项预赛。

运动会期间还将举行“校长杯”评选、科学论文报告会和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等活动。运动员、教练员、领队、队医约7200人,裁判员约1200人,各地工作人员约1000人,志愿者服务人员约3000人,工作人员约1600人,还有参加科报会的专家学者等,总计超过14000人。

全国学生运动会举办后对青岛教育有何影响?

体教融合走新路 告别“最后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除了是史上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外,本届运动会也是最后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据了解,下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将与全国青年运动会合并。两大运动会合并后便意味着凡是体育代表队、职业俱乐部、社会培训机构和社会俱乐部所组建的运动队,均可参加竞技。这将是体育与教育融合的新突破。

回望全国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历程,从最初大学和中学分开举办,到大学和中学合并,再到大学、中学和青运会合并……这个过程不仅是我国运动会改革的缩影,也进一步显示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正在不断走向深入。

事实上,体教融合绝非“新曲”。2020年,教育部便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表明,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意见》的出台让“体教融合”有了明确的方法论指导。但如何将《意见》落实到实践层面,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条路终是要自己去闯。

全国学生运动会举办后对青岛教育有何影响?

走好体教融合路 关键在办好学校体育

7月17日,全国学生运动会将举办闭幕仪式。运动会为期18天,但给青岛带来的影响却远不止这18天的“热闹”,青岛体教融合的大幕将长久拉开。

做好“体教融合”首先要走出思想误区,这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进行一场观念“洗礼”。体育锻炼与学习成绩并非对立面,体教融合也绝不是简单地蹦蹦跳跳。体教融合便是要先让学校体育做到“教会、勤练、常赛”,然后在真正办好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再去推动优秀竞技人才的成长。

在办好学校体育方面,青岛从未停止探索步伐,岛城各个学校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总结“打法”。以青岛二中为例,自2019年起,青岛二中正式实行一天一节体育课,高三年级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学校还开设了14个项目的选修课,外聘9位校外专业教练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青岛市1098所中小学校100%开足体育课,运动场面积增加12%,达到1160万平方米;专业体育教师数量增加30%,达到5603名。近年来,青岛每年有近百万人次学生参与市级、区级体育联赛和单项锦标赛,青少年竞技体育长期保持全国先进水平。2020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只有各个环节一起发力才能真正将“教会、勤练、常赛”落到实处。

体教融合之路是对体育教育的一次彻底革新。目前,观念的转变、专业师资和场地的缺口依然是摆在体教融合前的挑战。革新虽非一日之功,但却有迹可循。以发展好学校体育带动区域体育发展,以点带面,长久以往,可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