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文化产业导刊 》青岛编辑部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为全球输送标准化专业人才 青大开创特色培养模式

来源:青岛新闻网   时间:2021-07-29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标准化”亦是如此。7月28日,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围绕“标准化人才培养”,大会开设了专门的分会,探索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助力“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分会之一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暨“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合作论坛,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联合主办,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青岛大学、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青岛)承办。论坛邀请来自ISO、IEC、ITU、CENELEC、SAC、BSI、VDE、UL等国际、区域和国家标准化机构负责人、“一带一路”国家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高校标准化教育专家聚首青岛,分享标准化教育与研究的新进展,探讨国内外标准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模式、教育课程体系、标准化能力建设、标准化研究热点与演进脉络等问题,打开了标准化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以国际标准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助力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实施。

为全球输送标准化专业人才 青大开创特色培养模式

该分会论坛由青岛大学夏东伟校长主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崔钢、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宋明顺出席论坛并致辞。崔钢在致辞中指出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成功打造了标准的管理者、制定者和使用者共同参与的高端对话平台,并充分肯定了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一带一路”国际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及青岛大学在标准化人才培训和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

胡金焱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青岛大学的标准化教育与实践工作得到了省市的大力支持,学校正在努力实现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标准化战略贡献“青大标准”。宋明顺在致辞中提到联盟自成立以来,已有来自33个国家的114所高校加入,设有33家标准化研究机构作为联盟观察员单位,联盟已成为联结互联互通的纽带、培养国际通用语言人才的舞台。

现场还举行了青岛大学、中标能效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和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的签约仪式,三方代表青岛大学质量与标准化学院院长张嵩、中标能效(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佳峥、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鲍明明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合作共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推进产教融合,把“课程建到企业里”,“企业现实问题带到教学和科研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研究型、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同时,青岛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吴如军与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张龙强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就国际标准化工作将开展“多方位、实质性”的战略合作。

为全球输送标准化专业人才 青大开创特色培养模式

签约仪式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二级巡视员韩林智、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级领导李宗卫、ISO中央秘书处能力建设部部长Erich Kieck、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白殿一、青岛大学质量与标准化学院院长张嵩等作主旨报告。

市场监管总局二级巡视员韩林智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马敬围绕标准化职业教育,分别介绍了“1+X”标准化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标准化职业教育如何支撑企业的发展转型。

ISO中央秘书处能力建设部部长Erich Kieck、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级领导李宗卫和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余晓围绕国际标准化人才和能力建设作了报告,主要介绍了ISO 2030战略下标准化人才培养与能力如何建设、如何构建国际国内接轨的标准化教育培训体系、如何借鉴美国和日本标准化人才培养的经验开展我国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等问题。

为全球输送标准化专业人才 青大开创特色培养模式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白殿一对标准化概念体系与标准化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指出当前标准化知识体系还未建立、教材尚未完善、师资能力还待提高,并指明未来需从标准化知识体系和标准化学科两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标准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巴基斯坦阿巴辛大学校长Muhammad ImranullahIEC和学术与能力建设部部长Jan-Henrik Tiedemann则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标准化教育和工作进展情况。

青岛大学质量与标准化学院院长张嵩从学术的角度梳理了经管领域标准化6大研究热点,指出该领域研究未来依然会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研究脉络转向多层次、多领域的探索,并朝着更聚焦、更深入的方向延展和深化。会后,她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目前青岛大学质量与标准化学院采取“标准化+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标准化本身的实践性特别强,所以需要和某个特定的专业相结合,学生毕业时会拿到双学位;同时,和青岛市标准化研究院、市市场监管局、崂山区市场监管局以及一些企业都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以此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能力,真正做到“把专业建在协同上”“把课程建到企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