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名家 > 名家访谈 >

戚道巨先生和他的哲理艺术(下)

作者:戚道巨   来源:创意城市   时间:2013-05-24

B.有关篆刻审美的几个问题

    a.篆刻艺术的独特性  篆刻艺术是用中国篆书——这一汉字的母体文字(广义的篆书包括自殷周甲骨文始历代所用各种篆字)为素材(只能是篆书,不能包括其他书体),在利于刻凿工具传递感情的介质上进行艺术创作的活动。在这种艺术创作中,表达作者意志的篆書的篆法在一定的幾何圖形中通過章法的意匠經營,並用傳遞情感的有力度的刀法去表現,在刻就的視覺效果上充分體現最大的美學價值。篆刻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一个艺术门类,属于美术的范畴。

    书法和篆刻虽然都是以汉字为创作素材,但篆刻的创作素材仅是汉字中的篆体字。不能把篆刻和书法混为一谈,以刀代笔提法是欠妥的。笔(这里指各种毛笔)为书法创作的工具;刀为篆刻的工具。润笔和润刀几乎没有共同之处。刀法以冲、切为主,在坚硬的介质上不可能如在在纸质上运笔一样自如。这种提法强调执刀如执笔,这样将大大降低用刀的力度,不利于对刀法规律的探讨,从而降低篆刻的美学力度。其实是一种哗众取宠、误人子弟的外行说法,是不可以轻信的。

    b.篆刻艺术与印章艺术概念上的区别   篆刻艺术與印章艺术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我们必须明确其创作素材只能是各种篆书,非篆书以外的任何字体都不是篆刻艺术创作的素材。篆刻艺术是中华文化独有的艺术门类。而印章艺术并非为中华文化所独有,印章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实用工具。有强烈的使用者的应用标记作用,创作素材包括各民族的文字,图案,标志等。中国的印章艺术最早起源于古玺和汉印,那时的金属印章主要是浇铸而成,仅有少数的急就章是刻制的。印章的审美内容还包括印材(金属、石质、骨牙质类;木材类及现在出现的人工合成的质料等。印材的审美包括颜色,花纹,形状等)、钮制(刻在印材上的各种动植物、人物、山水的浮雕和雕刻)、款识(在印材印面外几面镌刻的文字、图形,阴文为款,阳文为识)等;刻制书体也不仅限于篆书,篆隶真草图形(称为肖形印),及各民族文字均有。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特点的,主要体现其实用价值。不同身份的人的印章的印材和钮制有所区别。其中使用篆字的印章印面效果属于篆刻的范畴。这仅是篆刻艺术范畴中的一部分,但因着其实用价值占有主导地位,大大局限了其美学价值的拓展。篆刻艺术只有到了其实用价值逐渐被突破之后,才逐步地开始了艰难的发展。篆刻艺术的英译应为Art of cutting words in zhuan form而非 art on seals(英译应为印章艺术)。

    c.篆刻艺术的美学生命力  篆书的表意成份在所有文字中最具形象的内涵,篆字的结构不仅在汉字中,在人类各民族的文字中,是最具造型变化之美学价值的书体。只有篆书的结构蕴含着可以变化并利于刻凿的丰富的美学因素。篆书的组合及变化可达到其他任何字体无法达到的视觉美学效果。好的篆刻作品中这种视觉美学效果不仅凝聚了深刻的哲理耐人寻味,而且,会对有灵性的人产生巨大的灵感启迪。这是篆刻艺术具有独特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篆刻艺术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美学视野,为保存流传中华民族的古文字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可以勾起人们对远古文化的回忆及怀恋。故而,篆刻艺术不愧是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所以,直至今天,爱好和学习研究篆刻以及进行篆刻创作的人也仍然非常之多。在可预见的将来篆刻仍将作为一种极为宝贵的艺术种类保存并发展下去。

    d.篆刻艺术的发展之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卜辞、古壐、汉印、刻石、鼎彝盘盉等青铜铭文等成就是篆刻发展的基础。在易于行刀的石质材料发现之后(相传元末王冕[1287-1359]得花乳石刻名章,其后利于刻凿之石材不断有所发现),不少文人直接(先前是多位工匠所为)介入,使之逐渐成为专业创作。又经历代探索,不同的审美情致形成了各种流派(篆法、章法和刀法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但美学容量多有不同)。这些文人,也可称为印人,将作品拓印成集(成为印谱,印谱的种类和数量是很多的)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但影响力的大小,是由自身的美学容量所决定的。另外,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自然推动了有关篆刻艺术的美学研究活动,一些对篆刻艺术的历史性总结的书籍和文章及审美评论不断面世。其中有《篆刻鍼度》(较粗略),及《篆刻学》(邓散木著,较详尽),这些著作都给与篆刻艺术以肯定的冠名,尽管文中主要论述的内容是印章,但这些印章的创作素材基本完全是篆字,作者冠以篆刻是正确的表述。另外,有关篆刻的工具书也开始出现。篆刻的真正发展才经历了800多年。无数的介质(主要是石材)在印人的刀下经受不同理念指导下的刻凿,从而励练并积累了审美的经验。不同的审美取向逐渐形成一些门户,进而形成流派。流派可以满足不同的审美偏好,也可以促进篆刻艺术的繁荣。但各种流派的美学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篆刻作品的创作不应该是单纯仿效和死守某种流派的特点,成为某种流派的影子。必须认识并抛弃某些沉滞的、低级的理念,并吸纳、包容和不断注入更深刻的新颖理念,深刻发掘篆书在一定几何图形(一定几何图形是宇宙有限性的象征,这些几何图形给出了一些可以界定,同时可以依旁的界线,使篆刻得以在有限之中做无限的发挥)之内篆法、章法、刀法的美学规律。才能推动篆刻艺术的发展,使创作面目一新。努力创造出超越前人美学容量的更高层次的流派和更高的美学形式。

    e.篆刻审美的有关问题  自篆刻诞生以来,可以称作篆刻的作品多的很,对这些作品的美学评价则众说纷纭。现尝试进行一下梳理,并对一些观点进行商榷。

    ⑴古玺和汉印:大部分是铸模浇注而成,因为年代久远,出土发现之后,由于天然的腐蚀剥离,而现古朴自然,但仍可见原工的大概。篆刻一出现,就显出较高的审美层次,和图案化的倾向,这是受印章几何图形的束囿的自然反应。篆字有适应界线几何图形的取向。这就为后世的篆刻做了引导性的启示。战国的古玺较灵活自由,美学价值相对较高,到了汉印,实用价值增强,就变得工整起来,美学价值反而有所降低。但由于章法好安排,而且后世的印章多重实用价值,所以重古玺汉印,特别是汉印(汉印又多为白文易刻),以汉印为楷模之风经久不衰。(至于历代官印,因全是实用之物这里不多加讨论)这实际上阻碍了篆刻向更高美学层次探索的步伐。及至后来流派群起,仍有死抱着汉印规矩不放的流派(如浙派)就成为守旧的落伍者了。实际上,对于篆刻美学规律的探索,受汉印楷模论及搞不清印章和篆刻概念之区别的束缚,进展缓慢。

    ⑵篆刻各流派的梳理   我们所要讨论的主要是文人介入篆刻的直接创作之后,所形成的流派的美学价值。有关流派一说及传承脉络,邓散木先生《篆刻学》一书有详尽的分析。本文是从美学角度来评价这个问题,因此不能兼顾每一个流派美学价值,只能重点加以评述。邓先生言印家流派自明朝文彭(字永寿,号三桥,长洲人)始,(定是经过考证,暂且依此说)并画出了包括皖、歙、浙、邓(琰),直至移山、吴、赵等派的传承脉络图。但窃以为,这似乎有不少牵强的之处。文彭的印章篆刻,之所以在当时出名,是因为“力矫元人屈曲怪缪之失,篆法分乎方圆之间”,可见,金、元异族统治之下,篆刻是有所倒退的。但我们细查文彭流传之作,“江风山月”和“弗师造物”两印之篆刻,觉刀法赢弱,篆法平庸,章法毫无亮点;再看“以理听言则中有主”,更是规矩平稳,了无个性。因此也就勿怪步其后的皖、歙、浙、邓(琰),直至移山诸派均无多大建树。

    至赵之谦(1829-1884)时,对章法的疏密关系才有刻意的追求(如图“二金蝶堂”一印的篆刻),方显出宽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美学效果。

    吴昌硕(1844-1927)前文已对其绘画有简单评论,就篆刻而言,所见的评论似乎有点神化了。矫枉必过正,平心而论,吴的篆刻仅一般水平,美学价值不大,仍未脱实用价值的印章臼巢,所可言者,唯可见印面略有书意而已,上图“海日楼”还属作中较好者,但相比他人,仍偏弱势;其弟子来楚生则胜筹颇多,用刀老辣,章法烂漫:黄士陵(1849-1909)用刀硬朗,工整挺拔,但篆刻并非打铁,因而了无含蓄,凸显呆滞。其学生吹捧其“雅”,也不能窥见多少雅意;赵古泥(1874-1933)将书意和多种美学因素融入篆刻,使篆刻萌生新意,弟子邓散木继承其衣钵,并多有发挥;有湖南齐璜(1863-1957)者,“不知有汉”,拟天发神签碑冲刀直入,虽觉率直痛快,但缺少意匠,难臻创意,致使病端百出,“白石”(见上图)一方,为其刻中最佳者。限于篇幅,对过去的印人篆刻简评如斯,可圈可点者尚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⑶关于反篆刻  凡事物必有正反两面。篆刻也不例外。反面的事物是由其理念所决定的,反篆刻的出现一是由于某些人缺乏足够的学识,毫无原则的、一味猎奇创新,不自觉地走向反篆刻;一是有意地以丑与美对抗,自觉地进行反篆刻。反篆刻的表现是故意丑化刻中的篆字,并使章法尽量违背美学规律,或将篆字搞得无法辨认,或有意将篆字与其他字体混用,胡乱拼凑,总之,尽其量打乱篆刻的美学规律,以达到丑化之目的。下图有例为证。

    反篆刻也是反艺术,以此搞乱人的审美观,造成人的思想混乱,美丑不分,进而破坏人的行为准则,是一种精神污染。

仍未结束语

    作为一个虔诚追求艺术真理的人,我深知艺术发展的艰难,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经历极为艰巨的努力。我努力在如此简短的文字中阐述我对美术问题的基本观点,有些概括文字所包含的比较复杂论述过程一概省略,敬请读者海涵,因为将来我或有专著出版而详加论述。我现在的声音可能就像一声殘呝秋蛩,如果作为呼吁,那是太微弱了。因为发表这些观点和理念目的是为了引起业界讨论,或者是接受批评或批判,也可以促进美学的探讨,使人们对美学的认识更加深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于一个为了发现一丁点儿真理而奋斗终生的人来说,如果他能亲眼看到别人真正理解并喜欢他的工作,那他就得到了最美好的报偿。”我将继续沿着这条通往真理的道路走下去,并将不遗余力地探索艺术的真谛,并无情鞭笞反艺术的种种表现,因为反艺术是一种打着“艺术的旗号”,窝藏着将人类拖向罪恶深渊的叵测用心,利用精神污染,进行反社会,反人类的罪恶活动。反艺术其实是一种愚昧,只要愚昧存在,反艺术就必然存在, “精神的所有恶都能够在愚昧这一概念下得以理解”(奥古斯丁)。只要从事反艺术仍然大有人在,我将一刻也不会停止对其进行批判。我在这提醒这个群体的人,你们的灵魂已经毁灭,只有肉体等待腐烂!

    力量的大小,在于你是否掌握了真理,当人们逐渐觉醒,掌握真理的人会越来越多,就可看到真理的力量是无可阻挡的!

    【本文完,敬请关注《有关美术问题不得不三讲的几点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