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名家 > 名家访谈 >

海鸥剧社:85年弦歌不辍 依然活跃在海大校园

来源:青岛日报   时间:2017-03-15

配图
 
  1933年的春节,北风呼啸,冰封大地。在青岛崂山脚下的一个村头广场上,围满了衣衫褴褛的男女老少。一个卖艺的老头儿,手擎皮鞭,向因饥饿昏倒在地的女儿抽去——目睹此状,人们无不气愤。这时,只见一位工人跑上去夺过老头儿手中的皮鞭,愤怒地说:“这孩子快要饿死了,你为什么还要打她。”老头流着泪说:“乡亲们哪!我们父女靠卖唱吃饭啊——”在场的人们听后无不义愤填膺……这是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海鸥剧社在崂山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时的一个场面。
 
  岁月荏苒,时至今日,海鸥剧社已走过85个春秋,今天的“海鸥”,依然活跃在海大校园,依然在青岛的上空“翱翔”,海鸥剧社爱国爱家爱生活的基因在新一代“海鸥”人的身上得以延续。
 
  “预报暴风雨的海鸥”
 
  1932年3月,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海鸥剧社在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成立。它不仅是一个剧社,更是一个以弘扬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己任,心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山东第一个革命红剧团体。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国立青岛大学在学校地下党的领导下,组织了179人的学生请愿团,南下赴国民党所在地南京请愿,要求抗日。海鸥剧社是中共外围组织,在请愿失败后,地下党又通过海鸥剧社这种文艺形式,来进行唤起民众、宣传抗日的活动。该剧社由中共地下党员王林(王)、黄敬(俞启威)负责。海鸥剧社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被《文艺新闻》称为“预报暴风雨的海鸥”。剧社的主要成员,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成为作家、戏剧家和党的高级干部。
 
  把话剧改编成街头剧,在农村演出,还得从1932年冬天说起。当时陈鲤庭的一个反映人民群众抗日思想的话剧剧本《放下你的鞭子》从上海传到了青岛。剧社领导黄敬提出,下乡为农民演出,宣传抗日。他认为,到崂山去,既是为农民演戏,再是查看地形,还可以在山里建立抗日武装队伍。为了适应农村演出需要,剧社决定将话剧进行改编。改编的任务落到了崔嵬的肩上。他反复看了几遍以后,将其改编成适宜于农村街头演出的形式,取名为“广场剧”,语言也进行了改革,不用那种话剧腔,而是用当地的方言,剧名也改为《饥饿线上》。剧社成员带着简单的服装道具深入崂山农村,用当地方言为农民演出。
 
  “七七”事变以后,崔嵬带着这出戏,演遍了大江南北。将话剧改编为街头剧,用土话为农民演出,这在青岛、山东乃至全国的戏剧史上都是开创性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后,海鸥剧社相继演出了宣传抗日救国的话剧《一致》《乱钟》《SOS》《婴儿的杀害》等。在中国话剧运动史上,海鸥剧社声名显赫,千里流芳。
 
  国民党政府当局惧怕人民的觉醒,视“海鸥剧社”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海鸥剧社的弦歌1933年夏被打断,黄敬被捕,崔嵬、杨洛昆等人闻讯后离开了青岛避险。海鸥剧社被迫停止活动,但其革命精神却激励着有志之士前赴后继。
 
  “看一场海鸥剧社的话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98年春,海鸥剧社在中国海洋大学校内复建。
 
  走过85年历程的海鸥剧社,共创作剧本108部,演出达上千场。多部经典作品,在海大学子的心中扎了根,成为海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的海大学子中,广为流传的“毕业前不可不做的20件事”,其中重要的一件就是 “看一场海鸥剧社的话剧”。
 
  “这些年来,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海鸥剧社的演出却从没中断过。”中国海洋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红色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这是海鸥剧社的使命。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海鸥剧社以学校师生、校友为原型,创作了“海鸥四部曲”系列经典话剧,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独树一帜。
 
  《海之魂》根据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王成海在进行海洋资源科研调查时为营救同事而不幸牺牲的事迹而创作。它作为海鸥剧社的经典剧目之一,已上演20多次。在王成海精神激励下,一批批海大人响应海洋强国战略和学校 “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特殊使命的号召,积极投身国家海洋事业建设中。
 
  《守望》则以中国海洋大学校友、“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文波同志为原型,充分展现了他恪守使命二十年、奉献国防一辈子的事迹和精神。在李文波同志带动下,海大共有19名毕业国防生远赴南沙群岛,驻守在永暑礁、赤瓜礁等特类、一类艰苦岛礁。
 
  《谁打了我的鸭子》讲述了一个拿到中国海洋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贫困山村女孩,因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学费,她一心想着等她养的一群小鸭子长大了,卖了钱便可凑点学费,她在野外赶鸭子的时候遇上来此开展实践活动的海大学生,最后女孩在国家贫困学子入学“绿色通道”政策的帮助下圆了大学梦。
 
  《山海情》则取材于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事迹。自2002年以来,海大已向贵州、西藏、云南派出15届共144名志愿者,涌现出了大批优秀学子和感人事迹,他们在为山里的孩子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们对山外世界的憧憬和未来的希望。这部剧也因此成为大学生了解西部、关注西部教育的窗口。
 
  “海鸥”飞出校园
 
  在戏剧舞台的声色流光中,一代代“海鸥人”来了又去,但所幸无论多少岁月流转,“海鸥人”的热血仍在,85年来,他们对祖国的拳拳深情一以贯之。
 
  “应国家需要”是海鸥剧社扎根学校、服务社会的行为理念。为了让爱国、强国、报国的信念传播得更深更远,“海鸥”已飞出了校园。
 
  海鸥剧社多次应邀到北京等地其他高校巡演,举办专场演出,到五四广场、音乐广场并深入社区为群众演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剧社的文艺骨干还曾赴四川地震灾区、辽河油田、沂蒙山革命老区等地,到乡间地头、部队、学校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剧社成员在贴近生活中观察社会、感受社会、回报社会,并从现实中汲取养分与创作灵感,立足生活进行话剧创作,最后反映在学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中,成为了帮助学生发掘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试验田”。
 
  除了经典剧目的不定期重排,海鸥剧社还紧跟时代潮流,注重将反映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题材相结合,自编自导了诸多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话剧,同时也创作了多部反映时代精神和青年特点的佳作:《评选戈多》体现了青少年在思想的矛盾中不断成长,《魔之椅》展现了善良品质的珍贵,《曼曼》则是从回望校园生活的角度表达了对单纯美好的岁月的珍惜和怀念……
 
  海大2013级公共管理专业的金健夫是海鸥剧社的现任社长,他的业余生活是在一幕幕话剧创作和排演中度过的。“80多年前的海鸥剧社精神和对戏剧艺术形式的创新,对如今的我们仍有着重要的激励和积极的借鉴作用。除了经典剧目,我们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还会不定期上演先锋剧、音乐剧等。根据故事改编的《驴得水》《让子弹飞》都有着不错的社会反响。”
 
  2006年,海鸥剧社在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化节上被评为“全国十佳社团标兵”,成果报告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007年,海鸥剧社网站主页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之中的 “十佳校园社团网站”;2011年,海鸥剧社的原创作品 《评选戈多》在“金刺猬”中国大学生戏剧节获得“优秀剧目奖”。
 
  “我们希望以海鸥剧社为载体,吸引和感染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海大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海鸥剧社指导老师王琳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