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名家 > 名家访谈 >

戚道巨先生和他的哲理艺术(上)(4)

作者:戚道巨   来源:中新青岛网   时间:2013-05-24

  三.对美术作品的审美

  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是人类生活中较高精神层面的活动。本文是基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今天提供给我们的认识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可能向正确方向的延伸,来审视历史及现实中的美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品位和风格。这是最容易引起争辩的问题。绘画是世界和历史中美术作品的主要形式之一, 绘画作品是作者的意志对真理的向往,将把握到真理的某一感知点赋予美学形式的载体。对绘画作品的审美,首先是考量作品追求的思想高度和哲理深度,技法是体现作者表达思想和哲理的能力。真正伟大的作品是要震撼人的灵魂,而不仅仅是眼球。本文完全以自己的美学理念去评价一些被称为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与其他人的观点有些许相似之处,也不为奇,因为发现美的能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审视的角度却可能是不同的。美术作品的范围非常广大,在不同的时空中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的作用下,催生了难以计数的美术作品及作者。这些作者被研究学问的人按理念的不同归纳为某某派别,有些作品按制作的材料的不同被归纳为某某画种,又按产生时空的不同被划分为某某时期和某某地域,按表现内容的不同又归于不同的类别……这些都是为了研究上的方便而人为设定的,与审美在实质上没有太大的关系。本文只能对可称为艺术的美术作品有选择的加以评论;对于被划在“技艺”范围之类的图式可能一带而过,并对反艺术的污染捎带鞭笞一下。(请参考《亚卷集.艺术思絮》一文)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审美活动只对可称为绘画的作品进行。对习作的图式,仅是教师批改的作业。对反绘画只存在批判,无美可审。

  1.关于西画的审美 “西画”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主要是指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绘画。主要画种有油彩,粉彩,水彩等。(各种版画不在讨论范围。本文也采用“西画”这种提法,是为了和“中国画”有所区别,因为“西画”这个名词可能只在与美术专业有关的语境中使用,是我们称呼西洋绘画的简称)就西画所使用的材料来说,决定了其运用色彩的技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就决定了其在色彩学的发展上作出了贡献。另外,虽然自文艺复兴之后艺术的概念脱离了技术和科学而独立出来并被日后普遍接受,但西方文化形成的焦点透视原理以及人体解剖学却被西画继承下来,加上色彩学,成为西画具有的三大特点及优势支柱——视觉的真实,人体结构的准确,色彩的丰富是西画必须具有的基本功。

  如果按照美术史的分期,就各个时期的代表作逐一加以评论,或者按什么画派,什么“主义”进行审美评论,就需要长篇大论,这似乎是美术史论家的任务,而这种做法不是此文追求的目的,也非与本人的审美理念相容。我认为人为划分“画派”、“主义”不过是制造矛盾和对立,是一种偏执之见。不利于人们以包荒的心态共同探讨真理,促进美术事业的发展。为了简明起见,拙文只能有选择的,仅就西画中有代表意义而且已被历史所公认的作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所重点评论的美术作品,是美学容量较大,在美术发展过程中具有最大看点的作品。

  a.《最后的晚宴》(460×880cm)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 1452年4月15日~1529年5月2日)是一位具有灵性的天才,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这幅作品为其代表作。是取材于《圣经》中基督非法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的墙壁上。成画时间约在公元1495年~1498年。作品以独具匠心的构图,和对色彩、人体解剖和透视学闲熟运用,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瞬间的表情、神态,及人物的性格和复杂心态:画中光明磊落和庄严的耶稣置于画面中央,极为巧妙地以明亮的窗户做衬托,更突出其光明正义的形象。门徒安排在耶稣左右呼应,对于主人被出卖表现出愤怒、惊恐、怀疑、剖白和慌张等不同的情绪,是作者笔下人类各种心态的美学意象写照。成功地刻画了叛徒犹大龌龊惊慌的神色,揭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作品虽然取材于《圣经》,但画面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而是借助这个题材成功塑造了崇高的基督精神和不同人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灵魂。富含巨大的美学容量。此作所以能被繪畫史称为伟大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其有力地、诗意地讴歌了真理和正义,鞭笞了邪恶,并生动浓缩概括了人的各种心态表现。据研究达?芬奇的资料显示,此画作的最初构思是在15年前的一次乡村欢宴中,人们围坐在达芬奇的的桌前,激发了他的最初灵感。作者在获得最初的灵感之后,在思想的深处经过了反復构思。1495年开始起稿,经历了3年的时间,在成画的过程中,付出惊人的艰苦劳动。始终反复推敲修改,废寝忘食。为准确刻画犹大这个人物,他到各种场合观察罪犯、流氓和赌徒,反复揣摸他们的心态、神态和形态,并画了大量的速写,直到画出他满意的形象。这幅传世名画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为绘画通往创作成功的必经之路提供了榜样,并开启了灵感的想象空间。历史上成功的道路往往都需要一个历史性的巨人来开创,在西画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列奥纳多.达.芬奇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巨人。达?芬奇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还因着他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他不仅精通人体解剖学、透视学和色彩学,而且是一位人体动态理论学家,他从理论上把单纯模仿的图式,升华到把形象提高到意象的绘画高度,追求境界的绘画艺术。主张绘画中的比例、透视等方面的正确,和人物的动态要能表现他们的心灵。他把动态、手势、表情看成是绘画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画家笔下人物的动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此作中成功地实践了自己的艺术理念,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对后世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有深刻的影响。至于后世对此画的种种神秘猜测不在审美的范围之内。有些心术不正的小丑对这幅名作的恶搞不仅暴露了他们的愚昧无知,更暴露了其心灵中邪恶的一面。

  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另外两杰: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作品也多取材于《圣经》。也有不少气势恢宏的壁画,但从美学的角度看来,都较《最后的晚宴》逊色。

  b.《仙女们(La nymphee)》(144.78cm×209.55cm )作者威廉姆-阿道尔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法国画家(也译作布格霍 )作于1878年。此画名又译作《希腊神话中居住在山林水泽中的仙女(或女神)》。作者虽然以此命名此作,但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灵感和思想,进行构图和造型。本人之所以认为这副画是布氏800多幅作品中代表作,是因为这幅画是在他的作品中具有自然、淳朴的美学容量最大的,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源于自然的天性和他的艺术理念。从阿道夫?威廉?布格罗的名言:“人们必须寻求美和真,必须使作品达到极致。只存在一种画,就是能把毫无瑕疵的美和完善呈现到人们眼前的画。” “从整体上来说,在完美的和谐中,一个天生的艺术家必须具备特别自然的本性,对视觉形态和色彩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和自发的冲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样的感觉,他就不是艺术家,并且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朝着绘画这种方向努力对于他来说就等于在浪费他自己的时间。而这种特殊的感觉和能力是通过研究、观察和实践才能获得的;它可以通过不断的工作而得到改善,但是艺术的天分终究还是一个人天生所固有的。首先,一个人必须全身心地热爱自然,花一些时间去学习研究和赞美它。一切事物都来源于自然,包括植物,树叶,草叶等都可以是无限和丰富的凝思主题,对于艺术家来说,即使是漂浮在天空的云彩也有它独特的形态,这种灵感帮助他思考,给予他快乐。”——清晰阐述了他的绘画理念。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始终在努力忠实地追求和实践自己的艺术理念。这幅画以森林的幽暗色调为衬托,令美丽多姿的仙女的形象更加鲜明地突出在画面上。在严谨别致的构图中,以高超的绘画修养,准确、入微的人体动态的优美刻画,对色彩的高度驾驭,使这幅画凝重而和谐生动,给人高度的审美享受,和得以领略近乎完美的美学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布格罗在画中(不仅此画,在其所有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正义的绘画道德!在他笔下的人体是一种体现意象美的绘画语言,没有丝毫肉欲感,是真正的人体美,而这种人体美由于布格罗不仅悟到达芬奇的人体动态理论精髓,而且在通过人体的各部分刻划,特别是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睛——灵魂的窗口——所流露的深邃情感的刻划,深刻表现了人的灵魂深处的内心世界,使整个画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灵性。布格罗在绘画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是安格尔,莱顿、达维特、普桑等人以及大卫、乔尔乔内、提香等人所不及的。由于布格罗对于绘画的严谨要求而结怨塞尚,莫奈等“印象派画家”,后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攻击和不择手段的贬低,扣上各种各样的大帽子,罗列一大堆莫须有的“罪名”,他们的鼓噪影响了无知的受众,使布格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被人遗忘而消失。但他们的那些批判布格罗的观点正好证明了自己的无知、浅薄,是幼稚可笑的,不值一驳的。这一系列丑行的乌云毕竟遮不住太阳的光茫。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布格罗再次名声鹊起,在美术界享有最高的荣誉,列为最受欢迎的画家榜首,作品成为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他的画风格的洗练,形象的准确生动鲜明,画家独特的思想意蕴(而非有些画家仅仅刻板的借用一些历史,宗教,文学故事等内容作为表现题材)的丰富和深厚,具有极富独创性的美学高度。而且在他的每幅作品中都表现了深刻或朴素的真理。因之很难有人超越过布格罗的高度。就布格罗的成就而言,可以说是绘画艺术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