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策解读 >

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2)

时间:2013-05-20

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关于全面建设文化强省的部署,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2)》,与《青岛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涉及九个行业,划分三个层次。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文化产品的销售。

  一、文化产业的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产业的现状。

  1.文化产业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初步形成影视传媒业、演艺娱乐业、出版发行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优势产业。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4.9%,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2.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据统计,至2007年底,全市有电影院26个,剧场6个;表演团体11个,演出场所4个。改扩建市人民会堂、青岛音乐厅、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等文化设施,新建青岛海滨艺术中心、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等文化设施。

  3.初步建立起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框架。改扩建青岛文化街,新建山东路古玩城、李沧同源文化市场。打造“公信文化”品牌,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构建了三条电影院线和音像制品营销体系。新成立青岛市文化娱乐协会、青岛出版行业协会、青岛发行行业协会和印刷行业协会,规范和促进了行业发展。

  4.文化产业节会形成一定影响力。积极打造有影响力的海洋文化节庆,重点打造了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海洋节、青岛国际服装周、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青岛动漫艺术节、青岛图书文化节、中国(青岛)国际包装印刷技术设备展等节庆活动,搭建文化交流与交易平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5.文化创新成果突出。创立了全国首个有线数字电视“青岛模式”,出台首个《青岛市文化景气统计调查方案》。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被国家推广,数字电视多媒体信息系统达到国家先进水平,《青岛有线电视地下管网总体规划》、《青岛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规范和工艺标准》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培育了多个文化产业品牌。“公信文化”市场、有线数字电视“青岛模式”、“满汉全席”栏目、世正乐器、达尼画家村等文化产业产品品牌初步叫响。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一是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对比全国同类城市,我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大,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还有一定差距;四是文化产业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约发展优势,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够强;五是文化产业政策还不配套。

  (三)发展趋势。在高新技术影响下,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向是:新兴文化产业将引领文化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文化行业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行业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成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1.新兴文化产业引领时代潮流。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尤其以动画、漫画、游戏、版权贸易、新媒体产业等尤为突出。我国即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将使数字娱乐全面超越传统娱乐方式。我市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命名为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应抓住机遇,抢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占领制高点,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2.文化内容成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即为“内容产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文化内容是最重要的竞争力,版权产业正在成为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在文化内容创造中,要充分发掘民族和区域特色内容,提高青岛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创意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原动力。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必将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应当加快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并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4.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成为文化产业的突出特征。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产业,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应用,将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强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提高文化产业技术开发能力,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将成为促进文化创新和业态更新,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目标,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着力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城市文化品牌,大力推进人才强文、科技兴文、品牌提升、龙头拉动、项目带动、文化“走出去”六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坚持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促进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文化条件和直接效益。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协调原则。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握好经济属性,积极推动先进文化进入市场流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坚持加快发展与结构调整并重原则。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差异化战略”,引导有条件的区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有重点地引导市场需求大、竞争基础优、关联作用强的产业领域率先突破;适应社会文化消费的需要,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快速成长。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并举原则。积极发挥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引导、扶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坚持开放促文与创新促文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国内文化市场,加强与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市文化产业与国际先进文化产业发展接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文化产品开发能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努力提高现代文化产业的比重。

  (三)目标任务。总体目标:围绕建设区域文化产业中心和区域文化交流中心目标,结合“一主三辅多组团”城市框架,构建“一城一带六区”文化产业布局。全面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集中打造滨海文化产业带,重点发展市南文化创意、市北特色文化街、崂山文化旅游、城阳乐器和工艺美术品生产、黄岛影视传媒、胶南美术品创作生产等六大文化产业集聚区,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上游创意创作、中游生产制作、下游拓展运作的产业链。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与我市在全国的经济位次相适应,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主要任务:

  --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到2012年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6.5%,初步奠定文化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文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着重发展滨海文化产业,在现代传媒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出版发行印刷业、动漫游戏业、节庆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等七大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先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报业、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印刷、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文化产业;着力发展网络文化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休闲业和其他文化服务等外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用品生产及销售。

  --文化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建立门类齐全、繁荣规范的文化市场,城乡文化市场活跃,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构建起现代流通组织和方式,培育一批大型流通组织和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文化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加快培养一批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一批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企业家,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三、构建“一城一带六区”文化产业布局

  (一)全面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1.突出建设滨海文化。进一步丰富拓展崂山文化、啤酒文化、奥运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的内涵,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海洋历史、海洋体育、海洋娱乐、海洋休闲、海洋旅游、海洋饮食等文化。积极发展“时尚”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婚庆文化、酒吧文化、服饰文化、休闲文化等;积极引进以日韩为重点的国外有益文化,形成“开放、融合、发达”的滨海文化氛围,打造知名的国际滨海文化产业带,力争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地区。

  2.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城市文化品牌。

  打造“帆船之都”文化品牌。繁荣帆船文化。搞好帆船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建设各类帆船培训学校,抓好以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中小学特色学校为基础的帆船教育。发展帆船文化产业。加快游艇和帆船俱乐部建设,发展海上业余赛事、海上观光、海上休闲、海上婚礼等海上文化旅游。拓展帆船文化展览,开发帆船文化产品,加强国际帆船文化交流。

  打造“音乐之岛”文化品牌。承办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举办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演奏比赛,申办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办好国际音乐大师班、国际钢琴大师巡演等活动,抓好中央音乐学院培训基地建设。举办青岛音乐节等重要节庆活动,形成国内知名的高雅艺术节庆品牌,使青岛成为国内外小提琴专业比赛地。

  打造“影视之城”文化品牌。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以凤凰岛影视传媒产业基地和广电影视城为依托,加强影视人才培养,推进影视创作、制作、交流、会展和合作中心建设。扶持一批骨干影视文化公司,把青岛打造成为影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影视拍摄基地和影视重要活动举办基地。

  3.建设区域文化产业中心。延续发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脉;保护传承近代文化,挖掘丰富海洋文化;着重发展滨海现代文化,积极赋予时代发展的元素,大力发展高雅文化、时尚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以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基地为重点,全面构建区域文化产业中心。文化产业形成规模, 竞争力显着增强,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

  4.建设区域文化交流中心。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供需平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繁荣健康、充满活力的文化市场。重点建设面向国际、辐射全国的文化交流平台。建设辐射全国的出版物交易中心,力争建设区域性电子音像制品物流中心;发展网络发行业,探索建设全国性出版物网络交易平台。节庆业和会展业等重大项目国际知名度和国内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文化交流品牌。

  (二)集中打造滨海文化产业带。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未来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围绕“一主三辅多组团”城市框架的滨海文化带,使胶州湾区域成为青岛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层。重点推进“七大文化产业工程”.

  1.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大集团和战略投资者。实施龙头带动工程,重点发展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到2012年底,形成10大文化龙头企业(集团)、100家重点文化企业。支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支持组建多媒体文化企业集团。重点支持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广电海智投资有限公司、青岛演艺集团等集团化建设。支持中小型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鼓励、支持、引导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鼓励非国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培植一批骨干民营文化企业。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2.推动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大项目和基地。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开展项目征集活动,每年确立和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结合老城区老建筑、旧厂房的保护与改造,搭建文化创意平台,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发展。以文化创意设计为核心,着重发展影视、传媒、演艺、图书、工艺美术、广告等文化创意门类,培育一批龙头创意文化企业,形成优势文化创意产业群。大力发展广告创意产业,形成新的优势创意产业。建设区域文化创意中心。重点支持青岛创意100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力争引进北京大学(青岛)创意科技园区项目。发展动漫产业园区。围绕建设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这一目标,制定青岛动漫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走立足自我创新发展与引进相结合的路子,采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动漫产业园建设。重点建设青岛动漫产业园、崂山动漫创意园。发展影视产业基地,建设区域性影视基地,推动凤凰岛影视传媒产业基地、青岛广电影视城、青岛(李沧)影视文化创意园等基地(园区)建设。发展文化产品制造基地,培植文化龙头企业,开发富有滨海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着重建设视听设备研发与制造、工艺美术品创作与制作、乐器制造等基地。支持奥科光碟产业基地、莱西文化产业园区、工艺葫芦文化产品生产基地、平度民俗文化产业基地等建设。发展发行印刷园区,以建设各类印刷产业园区为重点,努力建成一个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湾,辐射黄河流域和日本、韩国的区域性、外向型印刷产业基地,打造山东半岛包装装潢印刷产业基地。支持城阳外向型印刷产业园、即墨民营印刷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推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建设,积极发挥国家、省文化示范基地作用。

  3.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实施特色文化街建设工程,以发展六条特色文化街为重点,培育一批特色文化街。

  --青岛文化街。制定青岛文化街中长期发展规划。围绕打造文化业态高度聚集、品位质量高、综合性强、规范性好、繁荣文明的文化街,规范发展文化中心区、古玩玉石区、书画艺术精品区、图书音像礼品区、民间收藏市场、根雕艺术交易市场等分市场,发展文博业,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文化街。

  --青岛啤酒文化街。挖掘啤酒文化资源,丰富啤酒文化内涵,打造“啤酒梦工厂”演艺中心,建设富有浓郁啤酒文化的啤酒宫,举办青岛啤酒赏酒节等文化活动,组织经常性餐饮嵌入文艺演出,打造富有激情与活力的“永不落幕的啤酒节”文化品牌。

  --婚纱服饰街。发展婚庆经济,打造婚庆产业品牌。重点发展婚庆创意设计,组织婚纱设计大赛;组织春秋“婚纱T台秀”展演,开展婚纱模特和婚纱秀服饰评比;定期举办主题集体婚礼,开展“古典婚礼体验”旅游活动;拓展形成婚纱选配、化妆、摄影等婚庆产业链,将其建设成为婚庆综合市场。

  --海云庵民俗文化街。打造海云庵糖球会民俗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民俗工艺、民俗餐饮、民俗旅游。建设海云庵民俗文化核心点、嘉禾路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商业带,将其打造成为代表青岛特色、聚合全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商业街区。

  --青岛浮山所1388文化街。依托浮山文化积淀,系统设计其主体内容、风格和经营模式,建设以艺术创意、古玩字画、工艺美术创作与销售、知名民俗工艺品制作、文物鉴赏与拍卖等为主要内容的高雅文化街。

  --即墨古文化街。以旧县衙为中心,建设古文化一条街。改扩建立法街,做好相关设施配套建设。建设仿古步行街,体现即墨地域特色;恢复即墨城南门楼和部分牌坊、南城墙和护城河,形成主要经营图书、字画、音像等文化用品的特色文化街。

  4.发展一批优势文化产业。实施优势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工程,加快形成一批优势文化产业。

  --现代传媒业。大力发展传媒业,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传媒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升产业竞争力。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市广播电视局要积极推进宣传与经营两分开,加快培育一批国有文化市场主体,打造拥有品牌和效益的现代传媒。鼓励其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并创造条件实现跨国界发展。青岛日报报业集团要注重内涵发展和外延拓展,打造报刊品牌,开发新媒体、新产品,实现多元化经营,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局要主动面向市场实现战略转型,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在广告经营、网络经营、广播电视内容制作以及地面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新业务开发经营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演艺娱乐业。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培育演艺市场主体。整合文艺院团资源,组建青岛演艺集团,以大型演艺项目为平台,打造演艺品牌,拓展演艺市场。支持和引导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生产和营销。引导剧场转换机制,兴办演出团体,制作经营演出项目。健全现代演出体系,打造演艺产业链。加强对娱乐歌舞场所的引导和管理,提高演出和经营质量,培育娱乐业品牌。

  --文化产品制造业。充分发挥我市家电电子行业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以电影、电视、音像、多媒体等为代表的视听设备制造;发展以钢琴、吉他等为代表的乐器产品,支持青岛世正乐器公司发展和即墨乐器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以贝雕、船模、沙画等为代表的工艺品,支持青岛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发展;发展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形成富有青岛特色和优势的美术产品系列。

  --出版发行印刷业。支持传统出版业做大做强,积极扶持数字化出版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青岛出版社发展,走内涵式发展路子,构建以创作为龙头,以教育、科技、社科、数字出版、电子音像等分社为支撑,出版、发行、印务、物流、版权贸易多元化发展的出版社。组建以特色出版物为支撑的出版分社和出版中心,建立数字网络、电子音像出版部门,大力开发MOOK等新型出版物。发展电子音像出版业,力争建设成为区域性电子音像制品物流中心。实施出版品牌工程,力争获得国家和省级的精品图书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青岛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加大销售网络建设力度,发展出版物销售连锁企业。实行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实现跨地区经营。推动民营发行行业的发展,繁荣我市发行行业。着重发展印刷业,加快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扶持一批龙头包装装潢印刷企业集团,使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

  --动漫游戏业。制定动漫产业发展规划。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大学加盟、行业协调、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建设动漫产业园。大力开发动画、3G游戏、网络游戏新兴产业。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高端的动漫游戏。积极引进国内外动漫设计、研发、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和机构,培育动漫原创队伍。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动漫企业发展。

  --文化节庆会展业。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会展业。着重办好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海洋节、中国青岛航海博览会、中国青岛(国际)包装印刷技术设备展、中国消费电子国际博览会、青岛动漫艺术节、青岛国际服装周等节会,力争打造成为全国和世界知名的会展品牌。加强与国内外会展业权威机构的合作,提高我市会展业的专业水平。加强指导与管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会展业发展。

  --文化旅游业。加强文化旅游的保护和开发,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山、海、城”特色资源为基础,构建以度假旅游为核心的高端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国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进一步完善海洋文化游、欧陆风情建筑文化游、啤酒文化游和宗教文化游;积极推进休闲度假文化游、温泉理疗文化游、红色文化游、齐鲁文化游;积极挖掘与创新,大力开发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特色旅游演出项目和文化旅游项目;不断开拓农村文化游、工业文化游等新领域;发展崂山文化、琅琊文化等古迹旅游;积极发展博物馆旅游;大力发展海岛休闲旅游,不断开辟新的文化旅游路线。

  5.培育一批文化创新主体。实施文化创新工程,培育文化创意群体。积极营造有利于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创意、技艺、技术的氛围,重点培育影视、音像、传媒、图书、文学、表演艺术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完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文化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作用,引导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落实培育创新型文化企业的相关政策。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创新民族文化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加强数字和网络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动文化业态更新,加快传统出版发行行业向现代出版发行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图书、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流通体系和链条,运用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和营销手段,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实施品牌建设工程,把培育文化产业品牌作为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鼓励文化企业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节会品牌。重点培育蔚蓝青岛、“满汉全席”、达尼画家村、世正乐器等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培育“公信文化”市场、“书海情深”、“海誓山盟”等一批文化产业服务品牌;培育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海洋节、中国青岛(国际)包装印刷技术设备展、青岛动漫艺术节等一批节会品牌。对我市地方传统的海云庵糖球会、琅琊文化节、周戈庄祭海节等民俗节庆的内容、风俗、礼仪等民族元素,进行产业开发,推出更多富有青岛地方特色、引领大众消费的着名民俗文化节日品牌。

  7.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集团)。建立文化产品“走出去”平台。开展对外文化合作,拓展民间交流,扩大商业性展演、展映和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借助举办国际性节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山东省(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及我市组织的韩国周、日本周等节会活动,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把文化“走出去”工作与外贸、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合力。做强做大对外文化贸易品牌。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和青岛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影视剧、出版物、音乐舞蹈等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的主导作用,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着重构建影视剧、出版物、文艺演出、文化产品出口四大国际文化营销网络。争取成立青岛图书进出口公司。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打造文化精品,组织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市文化的国际影响。

  (三)重点发展六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围绕建设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建设,重点发展市南文化创意、市北特色文化街、崂山文化旅游、城阳乐器和工艺美术品生产、黄岛影视传媒、胶南美术品创作生产等六大文化产业集聚区。

  市南区着重围绕打造半岛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区,加快推进南京路创意产业一条街规划建设,建设122中联创意广场、婚纱摄影街区、时尚闽江等区域,形成以文化创意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市北区以打造青岛文化街为核心,进一步建设青岛天幕城,挖掘青岛啤酒街文化内涵,拓展新的特色文化街区,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街群,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消费区。崂山区重点围绕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全国知名的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区域性艺术品生产和交易中心、区域性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形成文化旅游、影视动漫、文化娱乐等产业群。城阳区充分发挥青岛世正乐器公司的示范效应,积极引进文化产品制造项目,进一步壮大产品制造业。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推进工艺美术品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产业,打造包装装潢印刷品牌,形成以乐器和工艺美术品生产为特色的文化产业群。黄岛区围绕发展影视传媒产业,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演艺娱乐、文化创意和印刷产业,形成以影视传媒为特色的文化产业群。胶南市围绕发展油画、国画、书法、年画等美术品,重点推进青岛达尼画家村、高峪画院、龙马画院建设,拓展美术品创作、生产、销售、人才培训和休闲旅游产业链,形成以书画为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在重点发展六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各区市要立足实际和优势,不断培育新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优势,集群优势,拓展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在重点发展传统和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优先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1.优先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帆船文化、影视文化、婚庆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集中力量支持高科技重点产业和重要项目。加快发展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安全播出等核心技术的引进和自主研发,推动各类文化载体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在数字化装备、网络化系统、多媒体技术等领域,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文化电子信息产品,打造新兴多媒体形态,建设区域数字技术文化产业基地。

  2.加快互联网开发与普及。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新一代互联网开发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的宽带化、个性化、智能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普及数字广播电视业务,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网络体系。

  (二)加快发展内容产业。坚持“内容为王”,以创意为核心、市场为导向,汲取齐鲁文化和滨海文化资源优秀元素,创造文化产品着名品牌。强化图书报刊、广播影视、艺术演出等传统产业的内容制作能力,大力提升广告会展、演艺娱乐、旅游休闲等创意能力,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工艺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生产性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我市内容产业的创意水平和综合实力。

  (三)着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加强规划保护与开发工作。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产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本资源,组织创意设计,结合时尚流行文化元素,创造富有特色的内容产品。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和演示活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技艺的推介、演示和传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市场开发。开发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激活和拉动我市历史文化“资产”,实现文化内涵向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转化。研究、整理崂山民间故事、大泽山神话传说等历史文化,发展饮食、音律、服饰、武术、典籍、书画、历史、传说等相关延伸产业链。开发利用好胶州茂腔、即墨柳腔、胶州大秧歌等戏曲,打造民俗演艺产业。开发传统民间艺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历史悠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平度宗家庄木板年画、莱西葫芦刻、胶南年画、城阳黑陶制作,剪纸、根雕、泥塑、石雕、刺绣、柳编等民间技艺,进行市场开发、包装、宣传与营销,参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经营。

  五、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一)培育现代文化市场。

  1.构建文化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图书报刊、影视产品、电子音像制品、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品等文化产品市场,重点打造青岛演艺市场,规范建设山东路古玩城、李沧同源文化市场、城阳国际工艺品城等市场,培育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

  2.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公司股票、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完善企业投融资制度,通过创新信贷手段和担保办法,为文化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便利条件。规范产权交易,重点发展版权和其他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市场。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完善文化信息、技术交易市场,提升服务水平。推行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规范中介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3.培育农村文化市场。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鼓励各种资本进入农村出版物发行市场,拓展农村出版物市场空间。

  (二)构建现代组织形式的流通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建立具有广泛辐射能力的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演出剧目、艺术品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

  (三)建立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履行市场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成立青岛市文化产业联合会,建立健全文化新闻出版等各类协会。发展和完善文化经纪、代理、评估、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制定行业规范,鼓励文化中介机构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四)构建依法监管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评价区市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

  3.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把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纳入年度计划,定期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分析报告,发挥文化产业统计在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中的信息、咨询、监督职能。加强文化产业统计队伍建设,落实各级文化产业年度统计费。

  (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1.落实和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鲁政办发〔2007〕92号)等国家和省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2.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8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对符合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达到一定规模或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社会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基地、园区等,采取政府贴息、补贴和奖励等方式给予支持。技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适当向文化产业企业倾斜。设立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将文化产业优秀项目评选纳入推荐省级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

  3.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利用政府资金引导、银行贷款筹资、民间资本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实行多元化投资。创造宽松的金融服务环境。在相关的政策范围内,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服务。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创业与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投资领域。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组建各类文化投资公司。

  (三)加强文化产业立法。研究制定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理顺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审批。制定和完善文化服务方面的规定,加强正确引导和规范管理,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规划。构建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以专业院校和专门培训机构为辅助,以与国外合作办学为补充,与人才市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制,形成规范的全日制和专业培养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和凝聚高层次、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加强对优秀民间人才的挖掘、保护和使用,建立文化产业高端人才队伍。注意培养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建立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库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库。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激励机制。逐步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和文化人才网络化管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建立人才评估和激励机制,尽快健全技术、管理、品牌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在文化企业中积极尝试企业家年薪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