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沧口——童年的记忆

作者:李存德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06-30

  我是建国第二年,也就是1950年5月16日出生的。当时我们家住在青岛沧口区振华路44号大院。大院北临振华路,与沧口广场南门相对。东临柳林路,西临中兴路。

  从我家出门沿振华路往西走,过了中兴路和松柏路路口,就到沧口大马路了,也就是现在的四流中路,(过去叫“上街”,其名是相对“下街”而来),是当时青岛仅次于市里中山路的繁华街道。

  大马路和振华路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就是著名的三盛楼饭店,是与当时的春和楼、聚福楼齐名的老青岛饮食业三大楼之一。据说是平度人来沧口开的,最有名气的是三盛楼大包子,还有干姜黄焖鸡、羊肉蒸饺、锅贴等。

  记得小时候在那儿吃过一次包子,一直念念不忘,在小伙伴中炫耀了很长时间。三盛楼以南还有沧口锅贴铺、华一茶庄、同义堂药店、书林堂刻字文具店等商业老字号和大小不等的杂货店、饭铺、客栈。大马路和振华路十字路口西北角有一个教堂,是1927年3月由美国信议会传教士郭约翰牧师、安保罗牧师在沧口大马路购房设立的。后来多次更换传教士,从50年到58年连续三任都是由女传教主持的。

  从振华路和大马路十字路口正直往西,下了大斜坡,过三条铁路线右拐,那条南北街就是沧口有名的“下街”了。(沧台路的俗称)因其靠近海边且地势低洼,所以被称为“下街”。

  老沧口区域有句俗语叫“先有下街,后有沧口”。据记载,沧口下街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至清朝末年,凡是进出青岛的渔船只停靠在两个码头:一个是今天老青岛二中附近的青岛口子,另一个则是沧口下街的渔港。

  由于建有码头可供停泊渔船和散装货物的船只进出,货运集散比较方便,流动客商逐渐增多,由此下街便日益兴盛繁荣,沧口也随之慢慢成形并逐渐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