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沧口——童年的记忆(2)

作者:李存德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06-30

  后来,由于青岛小港和大港码头相继建成使用,到沧口码头装卸交易的商船逐渐减少。加之日本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在沧口大马路和振华路相继建成钟渊、宝来、富士等纱厂并投产,二条马路及其周围得以迅速发展。下街的老字号如“三盛楼”、“同义堂”纷纷迁至沧口大马路,沧口的商业中心开始东移,下街的繁华也就日渐衰落了。

  沧口原来叫“仓口”。相传,早在明朝年间,崂山道院上下淸宫自海西购进粮食均在现在的下街沧台路南端的海口装卸。因购进量大,为妥善保管,便在岸上建储粮的仓库,称为“粮仓海口”,简称为“仓口”。到清同治初年(1862年)的《大清一统图》上将下街标注为“仓口”。德占青岛后,在沧口设立海关分卡,随后又建造船台和沧口火车站等。1901年4月胶济铁路开始通车运营,下街一带就成了水陆货物在此装卸运输的繁盛之地。不知有那位有好事者在“仓”字边加“氵”,“沧口”一名才彰显于世。

  沧口的正式成名应该是在民国时期。1923年,青岛《道路口碑事项文书》中,将下街(现在的沧台路)称为“沧口”。

  我们家所在的振华路也是很有一番来历的。在中国的地名志中,最早以“振兴中华”命名道路的当非沧口振华路莫属。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上世纪初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第二年就命名此路为“振华路”。

  现在我们所说的振华路,是指从四流中路到重庆路的东西路段。但最初命名它时仅是从沧口大马路到沧口广场的一小段,那时广场以东就是工厂区了。这一小段的南北两侧和当时的沧口大马路构成了沧口的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