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沧口——童年的记忆(3)

作者:李存德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06-30

  我们家住的振华路44号大院是沧口市街比较著名的一个“里院”,名叫“福音村”。据说,起初是一个外号叫“赵大头”的人盖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从东北来到沧口后正赶上太阳鞋厂拆除一个大烟囱,就利用拆下的旧砖头盖起这个院子和临街的两层楼房。后来卖给一个叫万保乐的基督教长老,才有了这个带有宗教色彩的名字。

  沧口的“里院”都是临街而建,临街的一面均为两层的砖木结构的楼房,一个门洞进去,里面一个大院,周围或是平房,或是楼房,沿街门头房是用来做生意的。这种格局起初是作为货栈建设起来的,解放后便改成住家户了。

  “福音村”大院坐南朝北,北临振华路,临街的是自东往西40多米的二层楼,院门位于临街楼中段,大门是一个上半弧的石顶门洞。进门洞,院内十分宽敞。起初院里有大树和水井,后来住家户在名自门口围起栅栏,盖上小厨房,院子才显得拥挤起来。

  进院子左首有一个石砌的楼梯可上二楼。大院东、西二边分别盖有平房与楼相接。大院内大约住有20多户人家,房东住在二楼。我家住在一楼尽东头的楼底。除了楼底一间外,房间里面还有一间楼与东头平房相连拐角处的暗房。由于没有窗户,房内漆黑,不开电灯什么也看不见。这间房的门平日有个布门帘相遮,又是在房间內,不了解的还真发现不了。听父亲讲,这间暗房管大用了。49年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临撤离时抓走了不少青壮年男子,我们院内的青壮年男子就因都躲进了这间暗房而逃过一劫。小时候我有眼疾,不敢睁眼见光,也是在这间暗房里慢慢治愈的。

  五十多年过去了,对院内大部分住户已没有什么印象了。但对一个人却印象深刻,那就是住在东面平房南头的一个好像是姓田的信耶稣的单身中年女子。她皮肤白皙,面若桃花,常年着一身长袍黑衣。只知道她就是大马路教堂的人,到底在教堂担任什么就不知道了。她对人总是彬彬有礼,碰面只是笑笑而已,从未见过她到院内邻居家窜门和与人交谈,只有当她在家门口做饭冼衣时才能见到她,为了信仰她一生未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