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沧口——童年的记忆(4)

作者:李存德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06-30

  那时每逢过礼拜,我和我们院内一般大的孩子,总会一起去教堂。那时进教堂成年人能分到米饭,孩子能分到糖或小饼干。所以我们一上午进进出出好几趟,就是为了多领点糖和饼干。一次见到田姓的女子,怕她责备,我不好意思地跑开了,脑海里又显现出她那面若桃花的脸庞,上下迭出久久不能隐去。

  我们在44号大院一直住到1959年,那年我整整9岁。可以说我的童年大都是在这个大院里度过的。说起童年的玩处,去的最多的无疑是“沧口广场”了。一是因为近,出家门过了马路就是广场了。二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沧口广场就是沧口区域较为繁华的地界。当时在青岛两个广场最出名:一个是汇泉广场,另一个就是沧口广场。

  新中国成立前,这儿是美军的一个露天仓库,院墙是用乱石砌成的。广场内杂草丛生,十分荒凉。1953年广场得以开辟,随着体育运动场、沧口剧场、曲艺场相继落成,这里成了周围居民聚会休闲游乐的好地方。

  沧口剧院建在广场北门的东侧,剧院坐东朝西,白天放映电影,晚上经常有全国较有名望的剧团和演员在此演出。在剧院东北面有一片小树林,树林里修建了一些供人游乐休憩的水泥桌凳,常有人在此看书、下棋。剧院门前宽敞的空地上,紧挨着有五、六个出租“小人书”的书摊,一分钱看一本或二本的租价吸引着许多小学生到此看书。

  这里是我上学、放学必经之路,也是我到广场去的最多,待得时间最长的地方,经常放学后看上一两本再回家。有时忘了时间,父母等不及了,到这里总会找到我。

  后来,沧口广场又先后建起了灯光篮球场、体育馆、游泳馆、旱冰场,以及商店、饭馆,并经常放露天电影,举办舞会和各种体育比赛。来广场的人就更多了,广场成了沧口业余生活的风向标。我们家搬到牛毛山之后,我仍然经常与同学们结伴,到广场看电影,溜旱冰和看篮球比赛。

  广场中间路西侧就是沧口体育场的场地。300米的跑道是用煤渣铺就的,中间是一个有稀稀拉拉草坪的足球场。虽然设施简陋,但是,当时很多企业、中小学校开运动会或足球赛都选择在此举行。体育场主席台坐西朝东,是用砖垒起来的。主席台西侧和南北侧都长有高大参天的槐树和杨树。这里时常会有变戏法的、说大鼓书的、拉洋片的,摆书摊的。还有不少卖零食的摊子,是大人和小孩最常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