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学校还有每班上课前唱歌的传统,每天上、下午第一节课前15分钟打大预备铃,课前2分钟打小预备铃。在两铃之间各班都会组织全班同学唱歌,一人领唱,全班合唱。每到这时全校内歌声嘹亮,此起彼伏,气氛异常活跃。为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学校还要求领唱的学生每次换一个。小预备铃一打,全校歌声即停,静静等待老师上课。看似简单的唱歌,増强了学生参与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又减少了迟到现象,活跃了校园气氛,还能促使同学集中精力听讲,提高学习效率。那时我坐火车上学,有时火车晚点,下车后抓紧往学校跑,进入校门后听到歌声,就知道还没正式上课。如听不见歌声,就知道是迟到了。碰到这种情况,老师从不批评,这在其他学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也算是铁中的一个特色吧。
学工学农,参与社会实践。这是我们学校与其他普通中学不同的地方。那时学校规定中学生都要参加一定时间的学工、学农劳动,也叫作“接受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再教育”。记得在校学习期间自己曾到四方机厂学工,具体干过什么活已记不清了。女生大都到国棉厂参加学工劳动。65、66年春运期间,自己还当过火车列车员,先后跑过青岛至浦口、青岛至济南等线路。
印象最深刻的是下乡学农,那时学校每年都在春秋两季组织学生下乡劳动,这也是学校常年坚持的优良传统。经回忆,在校四年多至少参加过6次以上的学农劳动。那时各个班下乡的地方相对固定,我们班去的最多的是崂山县的夏庄公社和棘洪滩公社,但每次去的村庄都不同。现在两个公社已分别改为夏庄镇和棘洪滩镇了,都划归城阳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