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联盟 >

青岛铁中---青葱的岁月(往事)(2)

作者:李存德   来源:青岛故事   时间:2017-08-23

  沿中轴路往北走,正面见到的便是二层的第一教学楼,我初一就是在一进楼,右手第一间教室上课的,后来改为高中部各年级专门的教学楼。教学楼坐北朝南,由南穿过楼前广场,登7级台阶才能进入教学楼内部。教学楼大门东西两侧台阶下,各有一块高3米长近20米的黑板报。当时黑板报由学生会主办,每期都是文字清晰、版面新颖、画面活泼,内容十分丰富,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楼前广场是学校组织活动的主要场地,平时学校升国旗、开大会,以及课间操等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这里也是历届学生选择拍摄集体毕业照的地方。文化大革命中这里成了同学们集会、演讲的场所。那时广场周围插满了旗子,楼前两边黑板报上贴滿了大字报。在文革“如火如荼”时,这里时常会传出阵阵的红歌声和“双派”激烈的辩论声。楼前广场东侧是理化实验室,实验室北边分别是二层的图书楼和总务楼。广场西侧是学校教导处和小会议室。

  第一教学楼右后边的二层楼是第二教学楼,为初中部各年级的教室。记得我初中二年级上课的教室在一楼,三年级就上二楼上课了。第二教学楼的后面就是小后山和海军的一处训练基地。后山最高处有一个炮台和一个小防空洞。第二教学楼西北面有一个篮球场,球场是水泥地面。场子四周分别排列着合抱粗的大槐树,树丛间散落单、双杠,还有跳远的沙坑及扔铅球的场地等。从篮球场往南是一条贯穿学校南北的路,一直通到学校西大门,这个门是专门用来走车辆的。沿这条路由北往南,路西侧分别是二层楼的学生宿舍、校办工厂和师生食堂。

  从1963年9月开始,我便正式开始乘火车上下学了。在这以前我们已到校报过道了,并领到了学校统一给我们办理的免费的“通学”乘车证。乘车证上面有学生照片,并注明了乘车的区间站点和乘车期限。同时领到还有我们急切盼望的《青岛铁中》的校徽,第一次戴上白底红字的校徽,一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和骄傲油然而生,那种感觉至今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