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下乡是在初中一年级,也就是63年的春天。那时下乡劳动都是自带被褥、洗漱等生活用品,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家长可能会准备一些如小饼干、炒面等类的小食品。记得当时我们是从四方站上的火车,在女姑口站下车,然后排队步行到公社,由公社统一按排进村,进农户,与农村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春季去的是崂山棘洪滩公社毛家屋子村。当年秋季去的是该公社的段家庄村
我们在段家庄村的劳动,主要是收割水稻。段家庄村紧临胶济铁路,村西边有一条桃源河,水量充足,适合种植水稻。记得有一天,我们在地里干活,突然下起大雨来了。我就喊:同学们沿着铁路往回跑。等我们回到村里,发现少了四位同学。我一想,他们也许跑错了方向,我便和一位同学沿着铁路往回跑去找。跑了好长时间,估计快到南泉站了,才看见他们,一问:果然是跑错了方向。当时没觉的什么,事后想想就害怕。
记忆深刻的还有65年7月到崂山夏庄公社郝家营村劳动。那时正值夏季麦收时节,太阳暴晒又遮无挡,劳动强度较大,同学们人人以“苦脏累”为荣,争先恐后抢脏活累活干,个个汗流如注,满身泥土,十分疲惫。但在田间休息时,总会抖擞精神大唱革命歌曲。每到吃饭,社员们会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细粮给我们吃。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同学们却与社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返青回校后,很长时间同学们仍与社员们保持着联系。他们来青有事相求,同学们总是热情、尽力地帮助他们。
在郝家营劳动时,我写了一首“乡间小路上的歌声”,现抄录于此。16、7岁左右写的东西肯定十分稚嫩,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挚热的青春活力:
清晨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耳边传来雄鸡此起彼伏地叫声。
引吭的雄鸡哟,不要那么高傲,
是我们的歌声把你唤醒。
黄昏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红红的夕阳印在西山的空中,
徘徊的夕阳啊,不要感到孤单,
让我们的歌声为你送行。
(照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李存德 男 山东青岛人,现住潍坊。爱好文学、音乐和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