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开学的那段日子,每天清晨上学离家前,我都会检查前胸衣服上是否戴上了校徽,而父母总是嘱咐我:带上了“乘车证”没有?然后看我背上书包,送我出家门。当时从我们家到沧口火车站,快走需要20多分钟,每次我都是提前5分钟离家,以避免赶不上火车。
那时我们乘坐都是蒸汽火车,早班车大都是从?县、城阳等站发往青岛站的职工通勤(学)车。车厢都是“大闷罐”(也叫马笼子车),车厢的车门比站台高出近一米。由于那时我们年令小,个子矮,上车还真要费点力气。车厢内没有座位,没有把手,人只能站着,或者铺张纸,席地而做。整个车厢没有窗户,只有相对的两个拉门,门一关车厢内便密不透风,什么气味都有。车内也没有照明,加之人又多,有时想挪个地方,一不小心都会踩到若干个胳膊腿。那时候的火车行驰速度也比较慢,从沧口到四方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公里,火车却像是个喘着粗气的老黄牛,呼哧呼哧地颠簸了30多分钟才到达四方火车站。
学校为保证我们乘车安全,按照到达站将学生组成乘车队,并与铁路部门协商为我们预留了车厢。为保证按时乘车,学校规定最后一节课,任何老师都不得拖堂,按时放学。放学后到指定地点集合,统一进站上车。早晨上学我们在四方站下车后,也要排队出站直至到校。
到学校第一件事是跑着去食堂送自捎的饭盒,学校食堂负责加热。至今我还记得学校食堂那巨大的锅和巨大的笼笹,锅台和笼笹上面摆满了同学们送去的饭盒。那时我们用的饭盒,大都分都是铝制的那种,放在一起,很难区分,需要做上记号。食堂里的笼笹也是有编号的,饭盒放上后还得好好记住是那一笹,否则就很容易拿错了。即便这样,拿错饭盒的事也时有发生。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后,到食堂取回就是我们中午的饭了。
虽然离开学校已经几十年了,但校园内的一楼一阁,一草一木,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那些德式日式的“老建筑”。在上世纪60年代,第一教学楼、校长楼、图书楼、总务楼及大礼堂等建筑都已经有了近40多年的历史了。厚重、淡黄色的墙体、深红的木质门窗、红色的顶瓦和凸起的阁楼小窗,以及镂花的铁艺窗栏和欧美古典的路灯,令人应接不暇。所有建筑楼内的窗台、楼梯扶手等都是木质的,包括地面也都是用红漆木地板铺就的。写到这里,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当年走进教室地板咯吱咯吱的声音,听起来是那样的温暖和亲切。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建筑都是依山而建,楼周围都有高大的树木掩映,都有花木扶疏的小花园相陪,在蓝天白云的衬映下,高低错落有致,尽显异国风情,美的让人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