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青岛文化创意产业网 - 主管单位: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 关注微信公众号
  • 关注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名家 > 名家访谈 >

戚道巨先生和他的哲理艺术(中)(7)

作者:戚道巨   来源:创意城市   时间:2013-05-24

  ○中国画审美的几点综述

  ★成功的中国画的美学价值是极高的。中国画主张“功夫在画外”,是要透过视觉形式去看作品的美学内涵。作者赋予作品的美学内涵是作品美学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主要由作者的画外功夫(灵性、禀赋、学识、修养)所决定的。对于绘画技巧(驾驭笔墨、赋色、晕染等的造型能力)的熟练把握同样也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美术作品的价值是由画的美学容量大小所决定的,画幅的大小并不能决定画的美学价值,在市场上以平方尺论价是极其无知的,无法使人理解的是,那些以平尺论价的所谓“专家”是如何用平方尺衡量作品美学容量的大小?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是否应当快点下课,不要继续愚弄受众了。另外,这种“平方尺论”已经受到有识之士(如刘建伟、陈履生等人)的批判,其错误实在明显不过,但为什么至今仍然被“艺术市场的经营”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则”呢?难道“艺术市场的经营”者们,铁了心要证明自己对作品的美学价值一窍不通吗?现在为了赚钱,人们可以出卖良心,据报道,现在齐白石的画在市场上是成交量最大的,也是卖钱最多的。但在市场上流通的齐白石的作品90%是赝品,可见有能力复制齐白石作品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而专门收藏“名家”作品的人则削尖脑袋争着受骗。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证实:有能力达到“大师”水平的人实在不少。物以稀为贵,什么东西多了都不值钱.所以,“大师”遍地的今天,有时“大师”反而成了贬义词。这些“大师”往往被一些庸俗的人请去为造势站台,其实人家心里却在骂他,这不是很可怜吗?但现实就是这样冷酷!

  ★纵观中国绘画史,可以称为画家的人确实不少。因为有很多人的确达到一定水平,经营一生,也出了不小成绩,留下一些作品(习惯上称“墨宝”——可见社会对画家劳动的尊重),可以称为画家的人,虽各有专长,但一般都能以自己的灵性和理念把握真理的某一侧面的美学特征,并在其中渗透着思想的灵韵。如果对花鸟山水和人物画都有较高的成就,可以称为全能画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家)由于层次较高,能达到的人自然就少。近代任伯年,刘丹宅就是这样的画家(刘奎龄也是一位多产的画家,在他的笔下动物、花鸟、山水、人物画的技法均见深厚的功力,但遗憾的是,其作品缺乏深刻的美学内涵,接近图式的表现偏多)。也有一些专情的画家,如郑燮,以画竹的精到见著.其有题竹诗云: “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一个七品小官,无力改变民间疾苦,以笔墨来抒写爱民之情,自然在画中注入了真情,画面又怎么能不生动呢?(不知哪位先生打包了一个“扬州八怪”,八怪中除郑燮外,其余均俗不可耐)。有一些画人只能称为跛足的画家:例如被捧得过高的吴昌硕就是一例。吴氏一生千方百计想在腐朽的清王朝中谋得一官半职,结果总不如人意,只能得到一个芝麻粒大的位子。知天命时不再幻想仕途发达,改学画画,曾拜任颐为师(被任以教不了为借口推辞)。但因起步晚缺乏基本功的长时间扎实功底,仅凭书写石鼓文的一点心得体会(这一点被后世的吹捧者无限夸大),只能画点花卉,连半只动物花鸟草虫也画不了,更不要说人物了,所以画面总是缺乏生气。而且,提款书写一溜斜气,更流露出对于名利场的怀恋之情。后来一帮满清遗民组织西泠印社,被推举为社长(关于其篆刻将在本文篆刻审美部分加以评述)。终于圆了“当官”的梦,又得日本人做推手,推高了市场价格。竟然在中国美术界游刃有余至今,也可为一个奇迹。又如黄宾虹,其山水画有自己一套美学形式,也有不少特点,但花鸟画的水平却是惊人的低下。总之,跛脚的画家是不少的。另外,有些人不过是美术爱好者,也被吹捧为“大师”。可见“皇帝新衣”的闹剧不是只有安徒生才会导演,只凭齐白石一句话“真正的大写意”,评论就拿鸡毛当令箭,称其根本没有任何气韵的“画作”大气磅礴;另一个又是什么“东方的梵高”(梵高不过是一精神病患者),不知这位“大师”是否也用刀割自己的耳朵?并最终自杀?——这不是令人啼笑皆非吗?